龙星旗永不垂落:1900美国沦陷记(四)

发布时间:2025-10-10 08:29  浏览量:1

1880年《合众国的末日》书封

(1880年,美国作家P.W.Dooner在排华思潮影响下,写了一部架空史书《Last Days of the Republic》(《合众国的末日》),号称用“三十年观察数据做演绎,如数学计算般推导”出了20世纪的美国将被清朝移民颠覆的景象。两年后美国排华法案通过。本文《龙星旗永不垂落:1900美国沦陷记》就是在该书基础上创作的架空历史小说。)

第四卷:新文明之梦 (1905 - 1925)

1860年代美国南方联邦将领罗伯特·李

第十五章 土地上的革命与伤痕

1905年春天,密西西比河谷沐浴在温暖的阳光下。曾经的黑人佃农摩西,正小心翼翼地用一把政府补贴购买的新式铁犁,翻垦着属于他自己的二十英亩土地。泥土的芬芳,此刻闻起来是如此不同。

远处,一队穿着灰色制服、臂缠“美华土地委员会”袖章的官员骑马而来。领头的专员李梅,一位干练的华人女性,利落地翻身下马,将一份盖有鲜红官印的地契递给摩西。

“摩西先生,根据《土地均权法案》,这片土地,现在法律上正式属于您和您的家庭了。”李梅的英语带着一丝岭南口音,却清晰有力。

摩西粗糙黝黑的手剧烈地颤抖着,接过那张轻飘飘却又重如千钧的纸。他的指腹反复摩挲着地契上融合了清朝龙纹与美国鹰徽的新国徽印记。三年前,他还是这片土地上戴着镣铐的奴隶,在庄园主约翰·卡特的皮鞭下挣扎求生。如今,他不仅拥有了土地,他的小儿子还能在新建的双语学校里,学习他曾梦想都不敢想象的知识。

“谢谢……谢谢政府,谢谢你们……”摩西的声音哽咽,浑浊的泪水滴落在象征着他新生的地契上。

李梅拍了拍他结实的肩膀,目光坚定:“这不是施舍,摩西先生,这是你们应得的。陈阿福总统常说,这片土地上的每一个诚实劳动者,都该有一块能寄托希望、安身立命的基石。”

然而,变革的浪潮总会撞击顽固的礁石。土地改革推进到亚拉巴马州时,遇到了强大的阻力。前南方联盟将军罗伯特·李的孙子——小罗伯特·李,纠集了上千名失去大量土地的白人庄园主和前奴隶主,在蒙哥马利市集会抗议,高喊“华人窃贼!”、“还我祖产!”,并封锁道路,烧毁了土地委员会在当地的分支机构,甚至绑架了两名华人官员。

消息传到华盛顿,已是美华联合共和国第二任总统的张之洞(由国会华人白人议员联盟推举产生,原清廷能吏,思想开明)立刻召开紧急会议。白人副总统威廉·霍华德·塔夫脱(原美国共和党人,选择合作)愤怒地拍着桌子:“必须派兵镇压!这些叛乱分子冥顽不灵,根本不懂土地改革是为了国家的长久稳定与繁荣!”

张之洞却捻着胡须,缓缓摇头,目光扫过与会的各族官员:“塔夫脱副总统,武力可以平息一时的骚乱,但无法消除根植于心的仇恨。我们派一个谈判团去蒙哥马利,跟小罗伯特·李谈谈。让他看看数据,也看看未来。”

谈判在气氛紧张的蒙哥马利市政厅举行。小罗伯特·李傲慢地看着以李梅为主要代表的华人谈判团,冷笑道:“你们以为把土地分给那些黑鬼,他们就能变成自耕农?简直是笑话!他们只会把这片肥沃的土地变成荒漠!”

李梅没有动怒,只是平静地推过去一份详尽的报告:“李将军,数据显示,去年南方获得土地的黑人佃农,棉花平均产量比三年前提高了百分之四十。而那些保留了部分土地、并接受了政府新式农具和技术指导的白人农场主,他们的产量也提升了百分之二十五。土地改革的目的,不是要消灭任何一个族群,而是要解放这片土地的生产力,让每个人——无论肤色——都能发挥他最大的价值,共享繁荣。”

她顿了顿,指向窗外:“而且,政府愿意为像您这样,在改革中资产受损的农场主,提供低息贷款和技术支持,帮助你们转型开办加工厂、纺织厂,参与到新的工业浪潮中来。死守着过去的模式,对抗时代的洪流,真的是明智之举吗?”

小罗伯特·李看着报告上确凿的数字,听着李梅条理清晰的分析,又想起自己庄园里那些因管理不善而荒芜的土地,以及去年冬天因饥寒死去的几个老佃农……他沉默了。最终,他同意解散抗议队伍,前提是政府必须兑现贷款和技术支持的承诺。

这场危机的和平解决,为土地改革的深入推进扫清了最大障碍。到1906年底,南方各州已有超过五十万黑人、白人佃农获得了土地。摩西的儿子小摩西,在双语学校里学会了汉语拼音和简单的英语对话,还跟着一位华人农技员学会了操作小型蒸汽播种机。一天晚饭后,小摩西对父亲说:“爸爸,李老师说,北京有很好的大学。我以后想去那里学更厉害的机器知识,然后回来把咱们的家乡建设得更好。”

摩西看着儿子亮晶晶的眼睛,又望向田埂边迎风招展的龙星旗,布满皱纹的脸上露出了充满希望的微笑。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第十六章 钢铁动脉与人心桥梁

1907年夏天,西雅图港汽笛长鸣,人声鼎沸。来自中国的万吨蒸汽轮“致远号”缓缓靠岸,船上卸下的不是普通的货物,而是美华联合共和国“跨大陆铁路网计划”的核心物资——由华人工程师詹天佑主持设计的最新式大功率蒸汽机车、重型钢轨和钢筋混凝土桥梁预制构件。

此时,詹天佑已应陈阿福和政府再三邀请,举家迁居美华,担任国家铁路总工程师。他站在码头上,看着这些凝聚了心血的设备,对身旁的白人工程师,曾参与修建巴拿马运河的约翰·史蒂文斯说:“约翰,我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在落基山脉主体开凿一条双向隧道,长度将超过目前世界上任何已知隧道。”

史蒂文斯看着复杂精细的设计图纸,由衷赞叹:“詹,你们的工程技术和对复杂地形的理解,实在令人敬佩。这条隧道一旦贯通,从西雅图到纽约的铁路旅行时间,预计能缩短将近一半!”

然而,大自然的挑战远超图纸上的计算。落基山脉地质活动频繁,冬季暴雪肆虐。1908年深冬,一场罕见的特大雪崩,以雷霆万钧之势掩埋了正在掘进的隧道东入口,三十多名华人和白人工人被困在漆黑的洞内。

消息传来,詹天佑立刻冒着生命危险,乘坐狗拉雪橇赶到现场。看着被数十米厚积雪完全封死的洞口,他二话不说,抄起铁锹就跳进雪堆,嘶哑着喉咙组织救援:“快!从这里挖!里面的人等着我们!”

白人矿工出身的工段长汤姆·威尔逊一把拉住他:“詹工!太危险了!雪还没完全停,随时可能再次崩塌!”

“不行!”詹天佑甩开他的手,脸上是与平日的儒雅截然不同的决绝,“里面的兄弟也是我们的兄弟!多耽误一分钟,他们就多一分危险!挖!必须挖!”

在詹天佑的感召和指挥下,华人和白人工人摒弃了所有隔阂,轮流上阵,用铁锹、用双手,甚至动用少量谨慎计算的炸药,拼命清理积雪,加固通道。严寒冻僵了手指,汗水浸透了棉衣,但没有人退缩。经过三天三夜不眠不休的奋战,一条生命通道终于被强行打开,所有被困工人全部获救!

当最后一名虚弱的白人工人被抬出洞口时,汤姆·威尔逊这个粗犷的汉子,猛地抱住浑身泥雪、几乎虚脱的詹天佑,眼泪夺眶而出:“谢谢你,詹!你是我们所有人的英雄!真正的英雄!”

这场生死救援,极大地弥合了不同族裔工人间的最后一丝缝隙。他们在工地上一起过中国的春节,包饺子,舞龙灯;也一起庆祝美国的独立日,烤肉,看棒球。詹天佑甚至在工地旁主持建起了流动双语学校,让工人们的子女能就近读书。他常对孩子们说:“铁路,连接的不仅仅是山川河流,更是人心。当这条钢铁动脉贯通之时,就是我们这个新国家血脉真正畅通之日。”

1910年10月1日,犹他州普罗蒙托里角,历史性的时刻到来。跨大陆铁路网的最后一段铁轨,在无数人的注视下铺设完毕。詹天佑和约翰·史蒂文斯共同举起巨大的镀金道钉锤,在全场的倒数声中,合力将最后一颗象征性的金色道钉砸入枕木。

礼炮齐鸣,汽笛长啸,崭新的“龙星旗”在秋日晴空下迎风招展。从西雅图出发的首列直达客运列车“希望号”,满载着不同肤色的乘客——华人商人、白人教师、黑人农场主、印第安艺术家——缓缓启动,驶向遥远的纽约。车厢里,人们用带着各种口音的英语或生硬的汉语交谈着,分享着食物和故事,憧憬着前方未知却又充满希望的新生活。

已经退休、隐居在加州乡间的陈阿福,也应邀乘坐了这趟列车的首航段。他看着窗外飞速掠过的、他曾战斗过的土地,看着火车站上不同种族的人们友好地互相招呼,看着孩子们在铁路边向着列车兴奋地挥舞着自制的龙星旗小风筝……老人深邃的眼眶微微湿润了。他知道,自己当年那个看似疯狂的梦想,那条充满血与火的道路,或许,真的找到了正确的方向。

征服,从来不是目的。融合,才是最终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