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京计划将核反应堆,运到中国,东风导弹要变成“白菜价”?

发布时间:2025-10-10 17:24  浏览量:6

9月底,普京在俄罗斯能源周论坛表示,俄罗斯正在研发新一代小型核反应堆,包括陆基和浮动核电站,并打算在2030年前建成全球首座封闭循环核电站。

这番话一出,立刻引发了外界热议。

有的关注点放在中俄能源合作的新层面,有的则敏锐地捕捉到其对全球核能格局的影响,还有人把它与中国导弹技术和军工产业联系起来,甚至开玩笑说“东风导弹都要被卷成白菜价”。

虽然这样的说法有些夸张,但普京这次的表态确实释放了新的信号:全球核能产业的竞争结构正在发生变化,而中俄之间的合作,可能正在加速重组能源和技术领域的力量对比。

根据俄罗斯国家原子能集团网站的信息,俄方目前在运行的反应堆覆盖从大型压水堆到小型模块化反应堆的多种技术路线。

过去几年,俄罗斯在“浮动核电站”和“快中子反应堆”领域都取得突破,比如在北极圈部署的“罗蒙诺索夫院士号”,就是全球目前唯一投入商业运行的浮动核电站。

这样的经验,为他们与中国的技术合作提供了条件。

中国这边,核能发展同样进入到了关键阶段。

从国家能源局发布的公开资料可以看到,中国目前的核电装机容量稳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与此同时,中国在新一代核能技术,特别是高温气冷堆、快堆以及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上持续投入。

2023年,山东石岛湾的高温气冷堆商运成功,让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现该技术商业化的国家。

可以说,中俄两国在核能领域的互补性非常强,一个是技术路线广,国际工程经验多,一个是市场空间大、产业链完整。

这样的合作,本身就具备天然的合作空间。

普京提出这项“核能计划”,其实也是俄罗斯外部环境逼出来的战略选择。

自2014年以来,尤其是过去两年西方对俄罗斯实施大规模经济制裁后,俄罗斯的能源出口结构被迫调整。

以往俄罗斯能源出口的重心是欧洲市场,但如今欧洲的进口量锐减,俄罗斯不得不加快“向东看”的步伐。

天然气已经在进行东线扩张,也就是我们熟知的“西伯利亚力量”管道。

而核能相比油气更能长期绑定合作伙伴,因为核电站的建设、燃料供应、后期维护,甚至废料处理,都是长期项目。

一座核电站往往意味着几十年的技术依赖,这样看,普京提出的核能合作,更像是俄罗斯寻找新战略支点的举措。

对中国而言,这件事的意义也不小。

中国在“双碳”目标和能源结构优化的大背景下,需要更多清洁能源。

而核电作为稳定、安全、可持续的低碳能源,在未来将与风电、光伏一起成为中国能源体系的重要支撑力量。

目前中国的核电在全国发电量中的比重还不算高,但未来的规划目标十分明确——到2035年,核电装机有望翻番以上。

要达成这个目标,除了加快国内技术研发、审批新建项目之外,引进外部先进技术、联合研发也是现实路径。

俄罗斯的技术,尤其在快堆和小堆领域,确实有参考价值。

比如滨海边疆区已经启动建设的“陆基小型核电站”,俄方计划在2029年投入运行,这套系统设计上强调安全性高、反应堆寿命长、燃料利用率高。

这类经验如果能够转化为中俄合作的项目,对于中国正在探索的小堆核能应用场景,比如偏远地区供电、海岛能源保障,都是极具借鉴意义的。

于是就有网友提出了一种比较夸张的疑问,东风导弹是不是要变白菜价了?

虽然表面看风马牛不相及,实际上还是有些道理的,因为如果一个领域的技术门槛被突破或广泛掌握时,其整体成本就会明显下降。

而核能技术一旦被更多国家掌握,不仅是能源产业会被重塑,甚至可能涉及军事和航天领域的连锁效应。

不过需要明确的是,中俄的核能合作完全聚焦在民用领域,符合国际核安全标准,也会接受国际原子能机构的监督。

两国在核安全、核燃料循环、废料处理上都有成熟体系,不存在所谓的敏感转移。

实际上中国的核技术自主能力这些年发展很快,从“华龙一号”成功出口,到核燃料制造、乏燃料后处理的逐步突破,已经具备完整的产业链。

而中俄合作,更像是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互相补强,一方面获取经验,一方面加速项目落地,提高国际竞争力。

另外要注意,普京所说的“封闭循环核电站”,其实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关键词。

封闭循环意味着燃料能够重新利用,减少废料,降低安全风险,这正是未来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方向。

目前在这方面处于世界前列的国家,也就只有俄罗斯、中国和法国。

若俄罗斯在2030年前真能实现应用化,而中国也能同步优化自己的燃料循环体系,那就意味着核能这一“能源皇冠”将进入新一阶段,更加经济,更加安全。

,对于世界而言,这是一次机会窗口,对中国而言,则是进一步掌握核心技术、稳步推进能源转型的重要助力。

能走到这一步,背后是中国开放包容的姿态,也是坚持科技自立自强的底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