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中国人死在美国,人神共愤!中国人建设美国,如何反遭迫害?

发布时间:2025-09-04 03:30  浏览量:9

一提到美国那条传奇般的太平洋铁路,许多人想到的都是火车轰鸣穿越群山、钢铁与梦想汇聚成的壮丽画卷,但你可能想不到,这条铁路的枕木下,埋着多少异乡人的骨头。1970年,有人在内华达山脉冷冷清清的铁路旧道上,挖出了差不多一吨黄种人骨头——仔细一查,原来都是曾在这里为修路流汗流血、最终连名字都没留下的中国劳工。听到这,我总忍不住心头一紧——一条给美国带来荣光的铁路,墓碑却写着外乡人的无名史。

说起来,这段历史的横眉冷对,真和咱们日常见的“辛苦,就有回报”完全两码事。我们都知道美国靠铁路打通东西,但为啥底下躺着那么多中国人?铁路的荣耀,谁替他们记过一笔账?咱今天就唠一唠这条“吃人”钢轨后面,埋着怎样的血泪故事。

穿梭回1869年的五月,美国犹他州一个叫普罗蒙特里的地方热闹非凡。中央太平洋铁路和联合太平洋铁路的队伍终于会合。当天,有钱人捐了块金闪闪的大铁钉,铁钉压根就是十八K金锻的,就冲这气派劲儿,鲍勃州长亲自举锤,要在现场留下历史性一击。可巧,就在全美都屏气凝神那刹那,州长却左顾右盼,愣是找不到合适的枕木。这时,站在一旁的华工们默不作声地从背上卸下祖传的桂木,沉着地“递”了上来,铁轨终于被稳稳接上。锤钉落下,电报嗖地一声传遍全美。据说那天,从纽约到旧金山,教堂钟声此起彼伏,每个人都在为美国的光辉时刻喝彩。

说巧其实也不巧,你仔细翻看当天那张著名的庆功合影会发现,站台上笑着的,全是西装革履的白人和公司的大佬,连个中国人的背影都没有。那些辛苦修建万里铁路的华工,活在汗水和辣椒酱里,死后连张照片都没捞着。说到底,没他们的名字、没他们的故事,甚至连那口枕木也成了别人的功劳。

那么,华工为啥最后成了被遗忘的人?这事儿还得翻到更早些,甚至要从太平洋铁路刚有雏形时说起。

19世纪中叶的美国,东海岸已经热闹得像蜂窝煤厂,交通俱全,城市冒出来一个接一个。相对的,西部就是一桠老树,山多荒凉,人影难见。那会儿东部人琢磨的就是怎么捞外快,西部发现金矿差点把贪心的老爷们急出病来。但路难行,钱包厚也没用。几个心眼活络的商人联合上面的大人物,一拍脑袋:通铁路,发财路也通了。林肯总统一听,不仅同意,还推着中央太平洋和联合太平洋两家公司你追我赶的干起来。

1861年开工,说是用到3800公里长,按今天的小汽车速度开也得半周。最要命的,是要穿过内华达那片冬天风大雪深的山脉。有次地质队过去探路,是硬生生钻进刺骨的大雪里,膝盖肿了俩包,晚上睡得全靠熊皮裹身。许多我们今天听来挺浪漫的地名,比如“唐纳峰”、“百步崖”,其实当年都是华工最怕遇到的鬼门关。

谁去修路?美国本地人都不傻,这种活儿一碰就叫苦,工钱低还管不停,能省就省;爱尔兰人呢,因饥荒涌来的,干个一年半载也吃不下这苦,喝酒、闹事、要求涨工资,不三五天就消失一半。翻天倒海之后,轮到华人出场。

不得不插一句,那年头的中国人,要饭的都是“海上游侠”。东南沿海天灾人祸,一茬茬的苦力冒着生命危险去“金山”讨生活。家乡人的传说是:在美国种一亩地,花两年存的钱就能回来盖幢土砖屋子,村里人都争着去。可到了那头,混得好的“金山伯”只是凤毛麟角,多数人落地就被人骗光盘缠,落脚都成问题。后来才知道,应聘铁路工人,算是能混口饭吃还能寄点钱回乡的体面出路。

实际负责招工的是叫夸克尔的洋老板——这人精明老辣,先试着雇了五十来个华人,小个子、辫子长、说话结巴,结果不到两个月,硬是让最险的一段路通了车。公司大佬原本不信中国人能干重活,谁想到他们一个个起早贪黑、点头哈腰还不怕死。再往后,中介李天沛一出马,从香港、广州连哄带骗招来一船又一船华工。刚开始白人还在一旁冷嘲热讽,说他们只有“猪吃饭”的本事,不料慢慢连铁锤都抢不过这些“吃苦耐劳”的东方人。没两年,工地变成了半个广东。

有个很少人知道的细节——华工们的营地特别规整,天天用热水泡脚、喝茶、搓米饭。有人在华工帐篷外溜达,常常能闻见腥香味,那是老家带来的咸鱼和干菜。有次工地上出事,一个福建人因为炸药事故失踪,兄弟们抬着空棺材,烧黄纸哄着安慰家属,说“人还会回来”。其实这种“回来”,在他们心里就是不想让亲人死了都漂泊异乡。

你说美国人公平吗?笑话!白人工人干八小时、日薪四五十元,华工干十小时,钱还要少十块不止。遇上最艰难的悬崖作业,是把人用藤条编的吊篮直接放悬崖外头,炸药一放就得靠命拉上去。冬天雪崩、泥石流常有,有一回整支村都是凌晨被冰雪埋了,第二年开春才挖出三十来具冻成雕塑的遗体。那些人据说手里还抓着破铁锹。这不是小说,是活生生的现实。传说当年铁路每修两英里,就埋三四条人命,最后成千的尸骨只能装上木箱,运回广东,让村里老母亲萨一声痛哭。

华工的聪明劲儿也让美国佬刮目相看。比如说,为了提高效率,工头林太新鼓捣出微型蒸汽机车,堪堪解决了建材用牛车拉不动的问题。有一回遇到大雪堵口,华工搞来一批圆木,把路基当成“木排”铺出来,涂上猪油,三台机车愣是被人力拖上了山。还有些工地用到家乡传下来的竹编技巧,竹篮炸石头,风险虽高,但比单纯炸药加人工可快多了。

外人也许只注意到铁轨的辉煌,那些骄傲的庆典合影与演讲。没人提到雪夜点灯熬粥排队修补衣裤的华工。更残酷的是,等铁路通了,华人不但没捞着一枚金钉,还成了美国社会“抢饭碗”的代名词。白人把排斥变成潮水,排华歌谣唱得比当时的流行金曲还响。最恶毒的那句,差不多意思就是“黄皮佬滚回去,不走我们天天唱”,一时间成了许多地方的口头禅。

更令人发指的是,政府也跟着起哄。1882年,史上臭名昭著的《排华法案》出台,各地市政纷纷跟进,给华人竖起围栏。你说在旧金山、塔科马那样的地方,华人曾像潮水一样多,一夜之间全部赶上火车头—就像赶集体牲口一样被轰走。石泉镇那年,有人深夜放火,十一名华人被活活烧死,记者都悄悄记下,不敢声张。阿拉斯加甚至荒唐地把中国人赶下河,听天由命。那些年,没人告诉你哪位华工的名字,只剩骨头和流言。

话说回来,华工们就这样被历史压成匿名的墓碑了吗?不见得。哪儿有一丝缝隙,华人就能扎下根。铁路、矿山、农场、面条馆、洗衣房……一代又一代在异乡打拼的身影,从没在苦难前退缩。当美国人在隆重纪念铁路通车百年时,也有人悄悄把几只陈年瓷碗、几块刻着汉字的墓碑重新立在荒芜的轨道边。当年没能照进合影的笑脸,最终还是有人记得。

几十年后,驱赶和歧视慢慢松动,新一代的华人后裔也多了“美国梦”。2015年加州热心人牵头成立了“中美铁路文化友好协会”,从民间到官方都试着让过去的冤屈有个交代。旧金山甚至把5月10日定成“华工铁路纪念日”。每逢这个时候,海外许多华侨都会带着孩子来祭拜,讲讲那段血与泪、希望和遗憾夹杂的历史。

有人问现在的美国和中国还能联结得更近吗?我常常想到,那些一百多年前远赴异乡的中国劳工,有生之年没见过一封表扬信,却用汗水和骨头为美国搭起了黄金通道。今天,世界变了,沟通比当年简单太多,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却依然不是一条几千公里的铁道能轻易拉直的。

人啊,很多时候一颗心要比一根枕木更难打磨。你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