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00人死伤!150年前的华工,如何铺就的美国经济命脉?
发布时间:2025-09-21 14:30 浏览量:1
1869年,北美大陆铁路接轨仪式留下了一张合影,却唯独缺少了铁路的真正建设者——华工。他们虽在现场,却被禁止入镜。这条铁路对美国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它就没有美国镀金时代的腾飞。然而,这群中国工人却遭受巨大歧视与迫害,在历史中长期被湮没。
原因究竟为何?
首先要理解美国修建这条铁路的迫切性。
在1858至1875年间,美国中西部仍近乎处女地。西进运动的冒险者们穿越洛基山脉、跨越荒原,左手是淘金梦,右手是殖民暴力。但东西海岸间交通极为不便,陆路需半年,海运则需绕行南美洲。运输成本极高,东岸一普式耳燕麦仅30至40美分,运至西岸却售价60美元。因此联邦政府亟需一条横贯大陆的铁路来拉动经济、控制西部。
当时东海岸至中部奥马哈已有铁路,剩下的工程是从奥马哈到旧金山。东段1746公里由联合太平洋铁路公司承建,以平原为主;西段1108公里则由中央太平洋铁路公司负责,地形复杂、环境恶劣,工程推进缓慢。
由于本地工人普遍怠工,1865年,中央太平洋公司合伙人查尔斯·克罗克提出雇用华工。
为何远在广东的农民会来到美国?据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指出,安土重迁本是华南地区的常态。但19世纪中后期,广东人口压力极大。潮州府占全省27%的人口,却只有15%的耕地。自1851年至1908年,台山一县就遭受水灾十次、台风七次、地震五次、瘟疫四次、饥荒五次。加上太平天国运动与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民生艰难。
此时,有关“金山”的传说在民间流传,许多人为求生计选择出洋。然而船票昂贵,约40美元,绝大多数人无法负担。
因此,“卖猪仔”这一人口贸易应运而生。中介以欺骗或绑架方式将青壮年送上船,强迫签订赊单,以劳役偿还债务。航程约八十天,华工在船上的生存条件极其恶劣,死亡率在10%至50%之间。
抵达美国后,华工形象瘦弱、面色蜡黄、脑后垂辫,与白人形成强烈对比。铁路工程属重体力、高技术劳动,起初中央太平洋公司对华工能力持怀疑态度。加州的排华情绪一直存在,华人被禁止拥有矿权、课以重税,甚至子女无法进入公立学校。
州长利兰·斯坦福曾公开扬言“华人必须滚出加州”。
但现实压力下,铁路公司仍尝试雇用华工。1865年2月,首批五十名华工抵達工地,他们迅速搭建营地,翌日黎明即开工,熟练操作工具,工程进度与质量均超越白人工人。
此前一年铁路仅修建18.5英里,而华工参与后五年内,685英里的中央太平洋铁路便告完工。
华工的成功并非只因“吃苦耐劳”,薪酬机制也是重要因素。普通工人日薪1美元,技工为1.5美元,虽低于爱尔兰工人的3美元,却远高于在清务农收入。饮食方面,华人厨师善用食材,米饭、蔬菜、肉类和海产供应充足。
扣除开支,华工每月可储蓄17美元,是一笔可观的收入。
工程中华工面临诸多挑战。在布鲁姆路堑,需开挖长800英尺、深63英尺、宽12英尺的通道,移除16万立方米花岗岩。华工以愚公移山之志,持续挖掘与爆破,最终贯通岩体。合恩角段更为险峻,工人需悬吊于干丈绝壁,手工凿岩填药,点火后迅速拉升,生死悬于一线。
失误或意外频发,许多人粉身碎骨。
内华达山区冬季极寒,1865至1866年冬尤为严峻。华工在风雪中开凿15条隧道,总长1.9公里。雪崩时常发生,营地瞬间被掩埋。据称,每一公里铁路下都埋葬着一名华工。他们三班轮作、昼夜不停,以人力征服天险。
铁路建设末期,为争夺政府按英里数提供的土地与资金补助,东西两段展开工程竞赛。
联合太平洋以爱尔兰工人为主,曾创日铺6英里记录;中央太平洋华工则达7英里。最终在1869年4月28日的比赛中,华工以高度协作、10英里/天的速度胜出。
1869年5月10日,铁路在犹他州普罗蒙特里丘陵正式接轨,最后一段铁轨由八名华工铺就。
大陆铁路建成后,美国东西海岸通行时间从六个月缩短为一周。至1890年,铁路运量已超过其他交通方式总和。美国由此进入镀金时代,政府与铁路公司获利丰厚。
然而,付出1300人死亡、无数人伤残的华工并未得到回报,反而遭遇更严厉的排斥与迫害。华工勤勉忍耐、不事争斗,却因文化差异、“不融入”等原因成为仇恨对象。
1885年怀俄明州石泉城屠杀华工事件,即是本地工人对华工拒绝罢工的报复。
华工群体始终保持低调,甚至死后也要将遗体运回家乡安葬,这进一步加深了白人对他们的排斥。美国于1882年通过《排华法案》,使歧视合法化。
华工的遭遇折射出早期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苦难不应被美化,吃苦耐劳虽是中国实现复兴的重要特质,但其本质应是追求幸福的过程,而非忍受压迫的理由。
值得欣慰的是,今日中国工人已告别那段黑暗历史,而150年前华工的血与泪,终应被铭记而非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