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州入蜀,荆楚人贵:盘点一下季汉荆州籍文武的前世今生(下)
发布时间:2025-09-21 18:23 浏览量:1
我是三国路人甲,专注三国史。跟着我,一起聊三国
书接上文,我们继续聊季汉荆州籍人才。
蒋琬为季汉四英之一
21.蒋琬
蒋琬,字公琰,零陵湘乡(今湖南湘乡)人。蒋琬以书佐随刘备入蜀,被任为广都(今四川成都)长。但刘备以蒋琬不勤政事,怒欲处置,因诸葛亮劝解得免。刘备称汉中王,以蒋琬为尚书郎。诸葛亮开府,以蒋琬为东曹掾、参军。诸葛亮北伐,以蒋琬留统丞相府事。诸葛亮去世,遗命蒋琬可任大事,于是刘禅以蒋琬为尚书令,不久加行都护、假节、领益州刺史,再升为大将军、录尚书事,封安阳亭侯。后主延熙元年(238年),蒋琬受命开府,次年加大司马,总揽蜀汉军政,曾提出从汉中(治南郑,即今陕西汉中)沿水路攻魏计划。延熙七年(244年),蒋琬因病辞政,让益州刺史与费祎。延熙九年(246年)去世,谥曰恭。他与诸葛亮、费祎、董允共称季汉四英(参见蒋琬篇)。
蒋琬子蒋斌袭爵,官至绥武将军、汉城(今陕西勉县)护军,在魏攻蜀时不受招诱。刘禅降魏后,与姜维一同归降魏将钟会,后亡于成都之乱。另一子蒋显,为太子仆,同蒋斌同时亡于乱军。
蒋琬表弟刘敏,官至季汉左护军、扬威将军,在兴势之战协助镇北大将军王平击退魏军,因功封云亭侯。
蒋琬另一表弟潘濬,上篇已有,兹不详述。
22.刘巴
刘巴心向曹操而终仕刘备
刘巴,字子初,零陵烝阳(今湖南邵东)人。刘巴出身官宦之家,其父刘祥在孙坚举兵讨董卓时被害,他也曾被荆州牧刘表拘押。曹操南征荆州时,刘巴北上投靠,被曹操任为掾属,让其南下收荆南三郡长沙(治临湘,即今湖南长沙)、零陵、桂阳(治彬县,即今湖南彬州),但此三郡在赤壁之战后被刘备所得,刘巴于是南下交阯(治龙编,即将越南河内),再辗转进入益州。刘备入蜀,刘巴被任为为左将军西曹掾,他曾以发行直百钱助刘备“府库充实”,并参与《蜀科》的制订。刘备称汉中王,以刘巴为尚书,后继法正为尚书令。先主章武二年(222年)去世(参见刘巴篇)。
23.赖恭
赖恭,零陵人。原为刘表所置交州刺史,但被苍梧(治广信,即今广西梧州)太守吴巨驱逐,回荆州后投靠刘备。刘备称汉中王,以赖恭为太常,曾与诸葛亮共议追谥刘备甘夫人为昭烈皇后(参见赖恭篇)。
赖恭之子赖厷,为诸葛亮丞相西曹令史,随诸葛亮兵驻汉中,早逝,诸葛亮为之叹息。
24.魏延
魏延,字文长,义阳人。刘备入蜀,以部曲随行,以战功升牙门将军。刘备称汉中王,以魏延督汉中,封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刘备称帝,魏延升镇北将军。后主建兴五年(227年),诸葛亮准备北伐,以魏延为丞相司马、凉州刺史。建兴八年(230年),魏延与关中都督吴懿一起,在阳溪(在今甘肃渭源)大破魏将郭淮、费曜,因功升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封南郑侯。建兴九年(231年),与前部督高翔、后将军吴班大破司马懿,获甲首三千级。魏延勇猛过人而不睦于同僚,在诸葛亮病逝后因与丞相长史杨仪争兵权被杀并被夷三族(参见魏延篇)。
魏延因与杨仪争兵权被夷三族
25.邓芝
邓芝,字伯苗,义阳新野(今河南新野)人。邓芝早年入蜀避乱,依附巴西(治阆中,即今四川阆中)太守庞羲。刘备入主成都,以邓芝为邸阁督(军粮库库头),后受到刘备赏识,拔为郫县(今四川成都)令,再升为广汉(治雒县,即今四川广汉)太守,因政绩入成都(今四川成都)为尚书。刘备去世,邓芝奉命使吴,成功修复双方关系。诸葛亮首度北伐,以邓芝为中监军、扬武将军,让其与镇东将军赵云佯攻郿城(今陕西眉县),以吸引魏将曹真主力。诸葛亮病逝,邓芝升前军师、前将军,领兖州刺史,封阳武亭侯,不久督领江州,与庲降督马忠、汉中督王平并称平安三侯。延熙六年(243年)升车骑将军,假节。延熙十四年(251年)病逝(参见邓芝篇)。
邓芝子邓良袭爵,任尚书左选郎,邓艾攻成都时带玺绶出降,晋时为广汉太守。
26.董厥
董厥,字龚袭,义阳人。诸葛亮开府治事,以董厥为丞相令史、主簿,被诸葛亮称为“良士”。诸葛亮去世,升尚书仆射,封南乡侯,后继陈祗为尚书令。后主景耀四年(261年),升辅国大将军,与卫将军诸葛瞻并平尚书事,与守尚书令樊建共领国事,而不能制宦官黄皓弄权,甚至与诸葛瞻一起谋废大将军姜维兵权。魏将钟会攻蜀,董厥与左车骑将军张翼率军前往支援姜维,后与姜维等一齐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刘禅降后,董厥等奉命降钟会,入洛阳(今河南洛阳)为相国司马昭参军。司马炎称帝,再仕晋。
董厥为季汉第十任尚书令
27.樊建
樊建,字长元,义阳人。官至侍中、守尚书令,与卫将军诸葛瞻、辅国大将军董厥共领国事。季汉覆亡后,与刘禅一起到洛阳,被拜为相国参军。魏晋禅代后,仕晋为给事中,劝司马炎重理邓艾案(参见樊建篇)。
28.来敏
来敏,字敬达,义阳新野人。来敏在刘璋时期入蜀为宾客,其精通《左氏春秋》,尤擅《仓颉》《尔雅》训诂学,好校正古籍。刘备定益州,以来敏为典学校尉,后为太子家令。刘禅继位,任来敏为虎贲中郎将。诸葛亮北伐,以来敏为军祭酒、辅军将军,但因其口出狂言被罢官。诸葛亮去世,来敏历任大长秋、光禄大夫、执慎将军。景耀年间(258—263年),去世,年九十七岁(参见来敏篇)。
来敏子来忠,亦博览经学,为姜维参军
29.胡济
胡济,字伟度,义阳人。曾任丞相诸葛亮主簿,后历任行中参军、昭武中郎将。诸葛亮去世,任中监军、前将军,并继王平后为汉中督,假节,又转镇西大将军。延熙十九年(256年),姜维再次北伐,与胡济约定在上邽(今甘肃天水)会师,结果胡济失约未至,致姜维被邓艾所破,胡济反而升为右骠骑将军。景耀元年(258年),姜维提出汉中防守“敛兵聚谷”方略,胡济退守汉寿(今四川广元),监军王含守乐城(今陕西城固)、护军蒋斌守汉城,此后胡济失载。
胡济失约致姜维失败
胡济弟胡博,历任长水校尉、尚书。
30.刘邕
刘邕,字南和,义阳人(一说零陵人)。随刘备入蜀,为江阳(从犍卫郡析置,治江阳,即今四川泸江)太守。刘禅时期历任监军、后将军。
刘邕逝后,子刘式袭爵;另一子刘武有文采,与樊建齐名,官至尚书。
31.傅肜
傅肜(演义作傅彤),义阳人。刘备征吴时,以傅肜为别督。夷陵兵败后,傅肜断后。吴人招降,傅肜大骂“吴狗,岂有汉将军投降者”,终战死沙场(参见傅肜篇)。
傅肜子傅佥后为关中都督,在魏灭蜀时亦战死于阳安关(在今陕西宁强)。
傅佥子傅著、傅募后被罚为养马奴,司马炎称帝后,以傅肜、傅佥父子忠烈,赦二人为庶民。
32.郝普
郝普,字子太,义阳人。刘备入蜀,以郝普为零陵太守。建安二十年(215年),吴将吕蒙进攻荆州,郝普坚守城池,为吕蒙所欺而降(参见吕蒙篇)。郝普仕吴,官至廷尉,后与由魏诈降入吴的隐蕃亲善,隐蕃事败,郝普被谴责自裁(参见隐蕃篇)。
郝普中吕蒙之计而降孙权
33.庞统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少时朴钝,而为颖川(治阳翟,即今河南禹州)名士司马徽所识,被赞为“南州士之冠冕”,后更被庞德公评为凤雏,与卧龙诸葛亮齐名。后任郡功曹,周瑜领南郡(治江陵,即今湖北江陵)太守,强征为功曹,并委以大事。周瑜去世,庞统送其灵柩至江东。刘备为荆州牧,庞统以从事守耒阳(今湖南耒阳)令,因不理县务被免,亏鲁肃、诸葛亮保荐,再为荆州治中从事,后与诸葛亮同为军师中郎将。汉献帝建安十六年(211年),庞统随刘备入蜀,在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献取蜀上中下计,刘备用其中计。建安十九年(214年),进围雒县时,庞统中流矢而亡,年三十六岁,后追赐关内侯,谥曰靖侯(参见庞统篇)。
庞统之子庞宏仕季汉,因为人刚正,看不起尚书令陈祇,受陈祗打压,后卒于涪陵(治涪陵,即今重庆彭水)太守任上。
庞统弟庞林,在刘备东征时为荆州治中从事、镇北将军黄权参军。夷陵兵败,庞林和黄权一起投魏,受封列侯,官至钜鹿(治廮陶,即今河北宁晋)太守。庞林之妻习氏,是稍后要说的习祯之妹。赤壁之战后,襄阳属曹操,习氏一人在魏,独自抚养庞林之女十余年,至此二人才再相会。魏帝曹丕为此专门赐习氏帐闱、衣服,以彰其节义。
庞德公之子、庞统堂兄庞山民,娶诸葛亮二姐诸葛氏为妻,仕魏为黄门郎、吏部郎。其子庞焕,仕晋牂牁(治且兰,即今贵州黄平)太守。
凤雏庞统与卧龙诸葛亮齐名
34.习祯
习祯,字文祥,襄阳人。习祯“名亚庞统,而在马良之右”,在刘备寄居荆州,被荆州牧刘表安置在新野(今河南新野)时投奔。随刘备入蜀,刘备定益州,先后任雒县令、郫县令、广汉太守,可惜在刘备称帝前去世(参见习祯篇)。
习祯妹习氏,嫁前述庞统之弟庞林。
习祯子习忠,亦有名望,但仕职不详。
习忠子习隆,仕季汉为步兵校尉,掌校秘书,曾上书为诸葛亮立庙。
习祯族人习承业,“博学有才鉴”,仕季汉官至江阳太守、汶山(治绵虒,即今四川茂县)太守。
习珍,零陵北部都尉,加禆将军。关羽被害后,习珍与武陵(治临沅,即今湖南常德)从事樊伷起兵反抗孙权,被孙权部将潘濬困于山中,箭尽粮绝,樊伷被杀,潘濬前往劝降,习珍高叫“宁为大汉鬼,不做江东臣”,拔剑自刎。刘备亲为发丧,并追赠邵陵(治邵陵,即今湖南邵阳)太守。
关羽败亡后,习珍为其复仇未成
习珍弟习宏,后流落吴地,终不发一言。
习珍子习温,仕吴任长沙(治临湘,即今湖南长沙)太守、武昌(治武昌,即今湖北鄂州)太守、选曹尚书、广州刺史、荆州大公平。
习温子习宇,仕吴为执法郎。
习氏族人习授,仕魏官至南郡太守,曾告发名士娄圭对曹操不敬致娄圭被杀。
襄阳习氏后人习凿齿,先被东晋权臣桓温辟为从事,后归附前秦,曾著《汉晋春秋》《襄阳耆旧记》。
35.马良
马良,字季常,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马氏兄弟五人并有才名,以马良最佳,因其眉中有白毛,故乡人称“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刘备为荆州牧,以马良为从事。刘备入蜀,诸葛亮次进,以马良留守荆州,后被刘备征为左将军掾。刘备称帝,以马良为侍中。刘备东征,以马良入武陵招纳五溪蛮。刘备兵败夷陵,马良遇害(参见马谡篇)。
后刘备拜马良之子马秉为骑都尉。
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马良之弟马谡,初以荆州从事随刘备入蜀,先后任绵竹(今四川绵竹)令、成都(今四川成都)令、越嶲(治邛都,即今四川西昌)太守,因才气受到诸葛亮器重,但刘备临终认为其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南征,马谡献计“攻心为上”,终平安南方,因此更受看重。建兴六年(228年),诸葛亮首度北伐,违众用马谡为先锋,结果在街亭(在今甘肃天水)被魏将张郃所败,致汉军退兵。战后马谡被下狱死(参见诸葛亮篇)。
36.杨仪
杨仪,字威公,襄阳人。杨仪原为曹操所置荆州刺史傅群主簿,后投奔刘备所置襄阳太守关羽,被任为功曹。后奉使入蜀见刘备,被任为左将军兵曹掾。刘备称汉中王,以杨仪为尚书。建兴三年(225年),任丞相参军,署府事。诸葛亮北伐,为随军长史,加绥远将军。诸葛亮去世,杨仪率军返回汉中,因与征西大将军魏延争兵权诛杀魏延并夷其三族。后因不满蒋琬接掌大权,口出怨言,被废为庶民,流放汉嘉(治汉嘉,即今四川天全)。再上书诽谤,朝廷下旨缉拿,杨仪自裁,其妻儿回到成都(参见杨仪篇)。
杨仪兄杨虑,少有德行,为江南冠冕,不愿出仕,十七岁而夭。
杨仪族人杨颙,随刘备入蜀。刘备定益州后,为巴郡(治江州,即今重庆)太守。诸葛亮开府,以杨颙为主簿,曾劝诸葛亮分权治事,后为东曹属。杨颙去世后,诸葛亮连哭三日。
37.廖化
不同于演义,廖化其实出身襄阳大族
廖化,本名廖淳,字元俭,襄阳中庐(今湖北襄阳)人。廖氏世为沔南冠族,初为前将军关羽主簿。关羽败亡,廖化流落江东,以诈死携母西归,在途中遇到东征的刘备,被刘备任为宜都(治宜都,即今湖北宜都)太守,并为东征别督。夷陵兵败,廖化随刘备退回永安(今重庆奉节)。诸葛亮开府,以廖化为丞相参军。诸葛亮去世,廖化又随大将军姜维北伐。后主景耀二年(259年),廖化升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景耀六年(263年),魏大举攻蜀,廖化奉命前往沓中(在今甘肃舟曲)支援姜维,后与左车骑将军张翼、辅国大将军董厥及姜维共同退守剑阁(今四川剑阁)。季汉覆亡后,廖化与后主刘禅前往洛阳,途中病逝(参见廖化篇)。
38.向朗
向朗,字巨达,襄阳宜城(今湖北宜城)人。幼师事司马徽,和徐庶、韩嵩、庞统关系亲近。先被刘表任为临沮(今湖北远安)长,后投刘备。刘备平荆南四郡,以向朗督领秭归(今湖北秭归)、夷道(今湖北宜都)、巫山(今重庆巫山)、夷陵(今湖北宜昌)四县军民事宜。刘备入益州,向朗先后任巴西太守、牂牁太守、房陵(治房陵,即今湖北房县)太守。刘禅继位,以向朗为步兵校尉。诸葛亮开府,以向朗为丞相长史,南征时以留统后事。诸葛亮北伐,向朗随行。马谡街亭兵败后逃亡,向朗知情不报,被诸葛亮罢职谴回成都,后复职为光禄勋。诸葛亮去世,升左将军,封显明亭侯,赐位特进。后潜心典籍,辅导后进,成为知名藏书家。延熙十年(247年)去世(参见向朗篇)。
向朗子向条博学多识 ,袭父爵,历职州郡,以能吏见称。景耀年间(258—263年)为御史中丞,入晋为江阳太守、南中军司马。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专门提到向宠
向朗兄子向宠初为牙门将。刘备东征失败,各营损失惨重,唯向宠所部保存完整,因此受到嘉许。刘禅继位,封都亭侯,后为中部督,典宿卫。诸葛亮北伐,上《出师表》,其中专门提到“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也”,于是刘禅升向宠为中领军。可惜延熙三年(240年)往征汉嘉(由蜀郡属国改置,治汉嘉,即今四川芦山)夷乱时身亡(参见向宠篇)。
向宠弟向充历任季汉射声校尉、尚书。诸葛亮去世,时为中书郎的向充与步兵校尉习隆共同上表请求为诸葛亮立庙。季汉覆亡,仕魏为梓潼(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太守。
39.辅匡
辅匡,字元弼,襄阳人。随刘备入蜀,先后任巴郡(治江州,即但今重庆江北)太守、巴东(治鱼复,即今重庆奉节)太守。刘备东征,以辅匡、傅肜、赵融、廖化各为别督。夷陵兵败,和刘备一起退回蜀中。建兴年间(223—237年),升镇南将军,封中乡侯,又继高翔为右将军。延熙元年(238年)去世(参见辅匡篇)。
40.罗蒙
罗蒙,襄阳人。因避汉末之乱至益州,后为季汉任广汉太守,其他不详。
罗蒙子罗式,官至牂柯太守。
罗式弟罗宪,少以才学知名,师从“蜀中孔子”谯周。先后任太子舍人、太子庶子,再转尚书吏部郎,又以宣信校尉两次使吴。黄皓专权,罗宪不愿巴结,被贬为巴东太守,被永安都督阎宇拜为领军,成为自己的副手。魏灭蜀,阎宇奉命西救成都,留两千人给罗宪。刘禅降后,罗宪在永安抵抗吴将轮番攻击六月,后魏将胡烈攻孙吴重镇西陵(今湖北宜昌),吴军才撤军。战后魏拜罗宪为凌江将军,封万年亭侯,再为武陵太守、巴东监军。晋建立,以罗宪为西鄂县侯,后升冠军将军,假节。晋武帝泰始六年(270年)卒于任上,被追赠安南将军,谥烈侯(参见罗宪篇)。
罗宪师从“蜀中孔子”谯周
罗式子罗尚,被晋荆州刺史王戎辟为参军,在晋吴之战时协助王濬攻武昌,官至梁州刺史。后率军入益州,因贪婪少断,被流民帅李特所败。从成都退至江阳,在援军抵达后,突袭李特,将其斩杀,之后为李雄所败,退守巴郡。后被加授散骑常侍、都督二州,进封夷陵侯。罗式去世,李雄遂全据益州。
罗宪子罗袭仕晋为给事中,罗宪去世后任凌江将军,领父部曲,早逝,被追赠广汉太守。
罗尚子罗宇因罗尚杀李特之功封奉车都尉,弟罗延寿封骑都尉。后罗宇被建平(治巫县,即今重庆巫山)都尉暴重所害。
罗袭子罗徽官至顺阳(治南乡,即今河南淅川)内史,后被流民首领王如害。
41.董恢
董恢,字休绪,襄阳人。建兴三年(225年),费祎以昭信校尉出使孙吴,董恢以宣信中郎陪同。孙权在座中说杨仪、魏延牧竖小人,久必为患,你们为何如此糊涂?费祎一时不知如何回答,董恢对费祎说:“可说杨仪、魏延不和,只是起于私忿,二人并无黥布、韩信之难制御。若舍此二人,岂不是怕风波而废舟楫?”孙权听了大笑(参见费祎篇)。回国不满三日,诸葛亮即辟为丞相掾属,后升巴郡太守。
另有张处仁、张南、殷观等,史书虽籍贯不详,但按履历,大概也是荆州人,因史载较少,略去不提。
以上所述只按籍贯论,按时下惯常的说法,季汉朝堂有元老派、荆州派、东州派、益州派四大派系,其中东州派指的是刘备入蜀前南阳、三辅等地避乱至蜀中的士人。按此说法,则先期入蜀的李严、董和、董允、罗蒙、罗宪等为东州派,而出生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的诸葛亮则为荆州派领袖。
另外说一句,我一直对这种说法不以为然,觉得这是对诸葛亮的庸俗化解读,毕竟像黄权、李恢、马忠、谯周、王平、张嶷、张翼、杨洪、李邈、张裔等都在朝堂及地方各居要职。你以为呢?
我是三国路人甲,一个铁杆三国迷。跟着我,一天学一点三国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