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俄核电站数量差距断崖:美国93座,俄罗斯37座,那么中国呢?

发布时间:2025-09-15 20:30  浏览量:1

[熊猫]核电站其实也是一种发电的方式,只不过这种方式是根据核裂变产生的热量来发电,和烧煤比起来,这种方式要更加的环保。

而且当今全球核电大国就属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到目前为止美国的核电站数量是93台,俄罗斯的核电站数量是37台,那么中国的数量就很让人好奇了。

中国到底有多少台核电站?核电站对国家有什么影响?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美国的核电要从1954年开始,爱达荷州开启了美国的核能时代,在冷战的催化和石油危机的刺激下,美国一度陷入了核电建设的狂热,高峰时期曾拥有多达112座反应堆也奠定了他们全球核电霸主的地位。

但是近8成的机组都是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建成的,设备老化问题非常严峻,维持那些机器的运转成本高得惊人,田纳西河谷一个电站的维修费就高达数亿美元。

而且三哩岛核事故给美国社会留下了心理阴影,此后新核电站的建设几乎完全停滞,直到近期沃格特勒电站才艰难地有两台新机组并网,所以美国这93座反应堆完全是在吃老本。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同样拥有悠久的核电历史,全球首个并网的商用核电站就诞生在1954年的奥布宁斯克,虽然也经历了切尔诺贝利的毁灭性打击,发展一度陷入低谷,但俄罗斯迅速调整了过来。

他们没有被庞大的旧摊子拖垮,而是巧妙地将苏联时期的技术积累,像VVER压水堆技术,进行了现代化升级,并将这门技术打造成出口市场的热门产品,因此俄罗斯37座反应堆虽然数量远不及美国,但个个都是精兵强将,构成了它全球战略的坚实后盾。

在技术发展的十字路口,三国的选择也各有不同,它们各自押注了不同的未来赛道,试图在新的竞争中占据有利位置。

美国人很清楚在传统大型反应堆的建设上,他们已经没有了速度和成本优势,所以他们干脆换了个玩法,把宝押在了“小而美”的小型模块化反应堆上,这种策略转变的背后,是AI和数据中心崛起带来的爆炸性电力需求。

像微软、亚马逊这样的科技巨头,急需稳定而庞大的清洁能源来支撑它们的算力,它们甚至亲自下场投资SMR技术,NuScale和TerraPower等公司正是在这个风口上,成为了美国核能创新的领军者,这是一种典型的扬长避短,试图在新的战场上绕开老对手。

俄罗斯则在巩固自己的同时,还稳定输出,它不仅在SMR领域是国际市场的领导者,还拥有一些独门绝技,像那座已经在海上运行了5年的浮动核电站“罗蒙诺索夫院士”号。

不仅如此,俄罗斯的技术路线还非常务实,他们专注于那些可以快速部署、快速出口的成熟方案,在全球市场形成了难以被模仿的垄断优势。

而中国的打法堪称“全线突击”,这个曾经依赖引进法国、加拿大技术的后发者,自从1991年秦山核电站实现零的突破后,就一路赶超其他各国,现在不仅凭借自主研发的“华龙一号”在第3代核电技术上站稳了脚跟,甚至在安全标准上超越了国际通用要求。

更惊人的是,中国在全球率先将第4代高温气冷堆投入了商业运行,这项位于甘肃的技术,采用陶瓷球包裹核燃料,从物理原理上杜绝了堆芯熔毁的可能,代表了核能安全的未来方向,这种前沿技术与“基建狂魔”般建设速度的结合让世界各国震惊不已。

而且在现在的政治舞台上,一座核反应堆的价值早已超越了其发电本身,它可以看做是一个国家的王牌,是一个国家影响力的延伸。

俄罗斯国家原子能公司就是玩转“核能外交”的高手,他们手握全球11个国家的34个在建机组项目,从土耳其的阿库尤核电站到其他伙伴国,俄罗斯提供了全流程的配套服务。

这种深度捆绑,即便在西方严厉制裁下,依然为俄罗斯维系全球地位提供了坚实的支点,稳固的铀矿供应链更是他们的底气所在。

中国也正迅速成为这个领域的新玩家,随着“华龙一号”技术的成熟,它开始向巴基斯坦、南非等国出口,成为“一带一路”上一张崭新的高科技名片,这不仅是单纯的技术输出,更是配合国家大战略,在关键地区建立长期能源合作,从而提升自身的地缘影响力。

核电站也成“硬通货”了

相比之下,美国的全球核电市场影响力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他们能源战略的重心更多地放在了国内丰富的天然气资源上,核电被视为一种补充能源。

虽然美国曾经计划在2030年前新建10台大型反应堆,但他们的行动实在是迟缓,美国在全球核电布局的步伐,已经远远落后于积极出海的俄罗斯和中国。

所以到目前为止,中美俄的核电站数量还是有一定差距的,美国93座,俄罗斯37座,中国54座在运,另外还有58台在建,中国的总规模已是世界第一。

根据国际能源署的预测,到2030年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就将超过美国,因为中国庞大的电力需求、改善环境质量的决心,以及“双碳”目标这一核心国策,所以中国致力于扩建核电站,但是要知道现在核电站数量的多少,已经变成了国家战略抉择和执行能力的终极较量。

信息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