涂视野丨意大利究竟有多少家艺术涂料厂?

发布时间:2025-10-30 23:10  浏览量:1

在“百家争鸣”的中国艺术涂料市场,意大利品牌的数量非常多。

这也让消费者形成了“高端艺术涂料必看意大利”的认知惯性。

(具体可详阅:艺涂装|意大利艺术涂料缘何在中国市场上大行其道?)

卡百利、基路伯、威罗、小蜜蜂、圣马可、诺瓦、塔萨尼、阿吉妮、威尼托、沐瑟、阿贝罗尼、尤勒贝特、奥可、意库马、萨拉玛、DANILO、萨铂、瓦帕茵特、达尼洛、米多彩、阿泰尔、意加乐、普罗蒙蒂、吉纳思、CANDIS、Adriatico……

据不完全统计,仅在中国市场流通的意大利艺术涂料品牌就超过100个,且仍在持续增加。

正如意大利奥可中国CEO李井峰所言,目前在中国市场上流通的打着“意大利原装进口”旗号的品牌数量,已经超过了意大利在册注册企业的总和,不能不说是一种悲哀。

意大利国土面积30.13万平方公里,人口6024万。面积不到广东的两倍,人口仅有广东的一半,真的能孕育出如此庞大的品牌矩阵吗?

“意大利究竟有多少家艺术涂料厂”这个本应简单的问题,如今却成了家居建材行业的一道“哲学命题”。

NO.1

荒诞现实

“国内的意大利品牌放到意大利,意大利都放不下”,这句行业调侃的背后,藏着一个心照不宣的秘密。

那些被商家包装成“漂洋过海的艺术珍品”的涂料,很大概率是广东顺德等涂料产业集群的“本土产物”。

商家的操作套路早已形成成熟链条,在国内工厂完成生产后,通过出口转内销的“假护照”流程,让国产涂料经历一次短暂的“海外旅行”,或仅仅是品牌在意大利注册,便摇身变为“原装进口”产品。

这种利用信息差制造产地溢价的玩法,与家具行业的“伪德国工艺”如出一辙。

更讽刺的是,这些在国内市场大行其道的“意大利品牌”,在意大利本土却难觅踪迹,正如消费者在德国本地找不到所谓的“德国涂料”一样。

曾有意大利品牌进入中国时宣称“企业专注研发不重宣传”,面对资质资料缺失的质疑,始终以“意大利企业行事低调”为由搪塞。

如今看来,这种说辞更像是对真相的掩饰,意大利涂料企业多为30人以下的小作坊,员工下午雷打不动的咖啡时间,确实容不下专门的品牌宣传团队,更谈不上为中国市场定制全套品牌故事与宣传画册。

NO.2

数据迷雾

要破解品牌数量的悖论,意大利涂料市场的真实家底或许能提供答案。

作为欧洲第三大油漆和涂料市场,意大利2023年的涂料市场规模约23亿升,价值23亿欧元,其中建筑涂料占比最高,年均复合增长率约6.7%。

这主要得益于政府的房屋翻新激励政策。同时,依托发达的家具制造业,意大利也是欧洲最大的工业木器涂料市场。

但规模背后是中小企业主导的产业格局,意大利98%以上的涂料企业为中小微企业,多数员工不足30人,厂区规模有限。

大型企业屈指可数,仅IVM Group等少数企业进入全球涂料百强,还没中国进榜的多;营收3.5亿美元左右,与宣伟、立邦等国际巨头相去甚远。

最关键的参照来自意大利建筑涂料协会Assovernici的统计,2016年意大利建筑装饰涂料生产商近600家,市场销量4.95亿升。

考虑到近十年意大利经济的波动下行,当前的生产商数量可能不增反减,能维持600家的规模已属乐观。

艺术涂料作为建筑装饰涂料的细分品类,即便按最高比例估算,本土生产商数量能否突破100家都要打个大大的问号。

本土产能撑不起“品牌繁荣”。这个数据与中国市场超100个“意大利品牌”形成尖锐对比。

甚至有人称,中国的艺术涂料市场拯救了意大利艺术涂料所有品牌。

NO.3

行业之殇

这种“伪进口”乱象,对艺术涂料行业而言既是悲哀也是讽刺。

当商家将成本低廉的国产涂料包装成“意大利珍品”,动辄标出数倍溢价时,损害的不仅是消费者的金钱,更可能危及健康。

部分小厂为压缩成本,会使用劣质原料,导致甲醛、VOC等有害物质超标。

类似的制假售假案件早已出现,浦东警方曾侦破一起涉案金额超千万元的涂料造假案,嫌疑人通过网购空桶、贴牌灌装的方式,将劣质涂料伪装成知名品牌产品销售。

艺术涂料市场的“贴标游戏”,本质上是这种造假行为的“升级版”,只是披上了“进口艺术”的华丽外衣。

如今再回头审视“意大利究竟有多少家艺术涂料厂”的疑问,答案或许已不再重要。

重要的是消费者需要看清,产地从来不是品质的唯一保证,那些缺乏资质证明、只靠故事包装的“进口品牌”,可能远不如拥有透明生产流程的国产品牌可靠。

毕竟,真正的艺术涂料应承载工艺与环保的价值,而非虚假的产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