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脉浩荡:中华书山弦歌远

发布时间:2025-09-12 19:15  浏览量:1

文脉浩荡:中华书山弦歌远

怀化日报特别报道组 谌孙存 肖军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自远古走来的五溪大地,群山苍茫如黛,江河奔腾不息,向来是仁者修身、智者传道的文化渊薮。先贤们在此开山立学、藏书传道,逐步孕育出光彩夺目的书山文化。

坐落于怀化辰溪、沅陵的两座酉山,因善卷、周穆王、秦人等先贤在此修身治学,藏先秦经史典籍,成为 "书通二酉" 的典出之地,更被誉为 "中华书山"。怀化文脉由此浩荡绵延,生生不息。

中华书山。(刘科 摄)

唐贞观二年(公元 628 年),龙兴讲寺敕建于沅陵虎溪山。这座集寺庙与书院于一体的建筑,是世界现存最古老的学院,比岳麓书院早 348 年。明代心学鸿儒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月余,首倡 "致良知" 之说,完成心学三变中的第二变 ——"静坐自悟",为这里的文脉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南宋宝庆二年(1226 年),名臣魏了翁在靖州苗侗大地创办鹤山书院,成为理学传播的重要枢纽。彼时 ,"湖湘江浙学子千里负笈求学",为湖湘文化的壮大注入澎湃动能。

在怀化,书院不仅是藏书修书、传道授业的场所,更在革命史上留下光辉印记。著名的中央红军通道转兵会议会址,便在通道侗族自治县的恭城书院。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作出改变中国革命命运的重大决策,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怀化也由此成为中国革命的福地。

名山、名院、名人。怀化书山文化从名山藏书修身起步,到依山兴建书院,再逐步向山下延伸,不断沉淀汇聚,形成特色鲜明的文脉现象,滋养着五溪大地的人文精神与一方地域的独特气质。

双酉并峙:深藏山石里的文脉密码

泛舟沅水至辰溪段,一座山峰临江而立,便是遥远而神秘的大酉山。

穿越时光隧道,那些鲜活的身影在眼前次第浮现 ——

残阳如血的傍晚,鹤发童颜的善卷健步登上大酉山顶。这位曾为尧帝之师的古贤,晚年归隐于此,直至仙逝。他将治国理念与道德文化留藏山间,而后广播天下,泽被后世。

细雨蒙蒙的午后,素有 "史上最神秘与浪漫" 之称的周穆王,游历四方后携毕生所藏竹简,藏于大酉山洞中,更择此地长眠。

当秦代 "焚书坑儒" 的火光在黑夜蔓延,惊恐的秦人未寻得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却毅然横渡洞庭、溯沅水而上,直奔僻静的大酉山与二酉山,为千万卷古籍寻得安身之所,让文脉得以延续。

这并非臆想。北宋《太平御览》记载:"大酉山上石穴中有书千卷,相传秦人于此而学,因留之。" 《辰溪县志》亦载,"秦人书室" 为辰溪古八景之一,传为秦时避 "焚书坑儒" 的藏书之地。

2013 年,村民在开发大鲵养殖基地时,意外撬开大酉洞大门,让湮没多年的秘境重见天日。(资料图)

2013 年,村民在开发大鲵养殖基地时,意外撬开大酉洞大门,让湮没多年的秘境重见天日。随后,怀化市博物馆专家在洞内勘探,发现 "崖深经炼药,穴古旧藏书"" 乾坤输大酉,山第剧同寅 " 等古老对联,为这段历史添了实证。

自汉代起,大酉山及藏书洞便成天下文化圣地,引无数读书人向往。山间兴起的大酉洞书院、大酉华妙洞书院书声琅琅,文光璀璨。历代文人墨客、达官显贵纷至沓来,留下大量诗词歌赋。

明代大理寺评事、戏曲家叶宪祖对大酉山一直心心念念,在《游辰溪大酉洞考记》中写道:"大酉名山天下奇…… 中有藏书愿见之。"

汉以来,辰溪以教化为重,建文庙、立书院、授经典,传承华夏五千载文脉薪火,大酉文化深深植根于当地百姓的精神沃土。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 年),知县卢九云在山麓建大酉书院,将 "敦崇实学" 匾额悬于讲堂。后人为 "便于科考",将书院迁至山下县城,因双溪环抱,改名 "双溪书院"。

嘉庆八年(1803 年),知县赵文在认为 "大酉" 乃藏书胜迹,最合书院之名,复改 "大酉书院"。2017 年,辰溪乡贤刘代全秉承古仁人之心,重修大酉书院,留存至今。

夏日的大酉山,清风拂过草木葱茏的山峦,带着浓浓书香沁人心脾。书院白墙黛瓦、飞檐翘角,宛如一位飘逸的哲人伫立山间,穿越千年文明,静静等候来访者。大门上 "乾坤输大酉,山第剧同寅" 的对联,恰是他高扬的精神旗旌。

从大酉山北行数十公里,沅水支流酉水之畔,沅陵县二酉苗族乡乌宿村的二酉山,同样举世闻名。

乘舟溯酉水而上,两岸青山如画卷舒展,烟岚在峰峦间流转。在酉水与酉溪交汇处,二酉山如书页般铺展,山顶黄永玉大师题写的 "中华书山" 四个大字醒目磅礴,让人顿感时空澄澈高远,千年文脉仿佛正从远古逶迤而来。

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时,朝廷博士官伏胜冒诛九族之险,日夜兼程沿沅水转酉水逆江而上,将千卷竹简藏于二酉山古洞。秦亡汉兴后,他取出典籍献于汉室,使先秦文化典籍得以流传。

行至山腰,一个天然石洞入口高悬 "藏书洞" 三字。洞口,伏胜像正襟危坐,数卷书简横列石案。入洞数米,开阔处有一骑驮书简车驰骋的场景,配以灯光影像,让人仿佛重回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感受伏胜冒死护书的艰辛。

《郡国志》记载,公元前 213 年,秦始皇采纳李斯建议,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一时间,举国浓烟滚滚,先秦百家争鸣的精粹经典化为灰烬,中华文明文脉面临断裂之危。

见此情景,秦朝博士官伏胜忧心如焚,冒险抢救出千卷先秦典籍,连夜领家将伏安偷偷运出咸阳。他们车载船运,历经千辛万苦,最终选中二酉山的二酉洞作为藏书之处。

伏胜为何选择二酉山?当时他偷运禁书,本不知何处安全。屈原《涉江》中 "入溆浦余澶洄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猿穴之所居……" 的描述给了他启示:唯有躲进猿穴所居之地,方能逃过秦廷耳目。于是,他将书从渭河船运至牛车,取道终南山,再入汉水南运。

一路南行,伏胜心中渐渐明朗 ——《庄子》记载的荆楚酉水河岸 "乌宿",传为太阳栖息之地(金乌巡天毕,在此安眠),正是藏书佳处。更有传说,黄帝曾在此藏书,尧舜时期的善卷为 "避让王位" 来此守护,并将典籍传于百姓,教化一方。

二酉山,恰是这样的藏书胜地。伏胜主仆日夜兼程,终将千卷书简藏于二酉洞。

秦代焚书烈焰虽妄图烧毁文明记忆,却未能阻断文化传承。伏胜冒死藏书的壮举,让先秦典籍躲过浩劫,中华千年文脉得以薪火相传。

为表彰伏胜功绩,宋神宗亲题 "二酉名山" 于山顶。

触景生情,不禁思忖:"二酉藏书,学富五车" 即便只是传说,也传递着民间对读书的珍视与美好祈愿。藏书于此,定然为二酉山注入了中华文化的血脉与民族灵魂之光。

二酉山书天门。(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摄)

山之名气,从不因小而减,不因远而疏。

清张廷玉《骈字类编》引《郡国志》云:"二酉山在辰州府,又名龟速山,在酉溪口。山下有石穴,中有书千卷。" 据说,洞中藏书多为《诗经》《尚书》及诸子百家经典。在神州万山之中,二酉山早已成为藏有千卷典籍的名山,成为无数读书人攀登拜谒的圣山。

伫立洞穴前,望着洞内竹简,不禁感慨:古人视书如命,为护典籍藏于石崖,专人守护,这是何等深厚的文化情怀与民族传统。

对伏胜的敬仰,油然而生。

细品两座 "酉山",宛如孪生兄弟,有诸多共通之处。

当地人说,二山从上古便有藏书故事,历代文人钟爱、官吏关注。更令人称奇的是,除秦代焚书坑儒时挽救中华文脉外,两地均人才辈出,令人刮目相看。

受大酉文化的影响,大酉山下的辰溪县柿溪乡傅家湾村,288 户 1083 人,自恢复高考以来走出 230 多名大学生,约每 5 人中就有 1 名大学生,是闻名遐迩的 "大学生村"。

受千年藏书治学文化熏陶,二酉山下的沅陵县乌宿村成为出知识、出人才的地方。近几十年,这里走出中国经济学界泰斗厉以宁教授等 120 多位在全国乃至世界有影响的教授、专家,成为享誉全国的 "教授村"。

书山苍苍,书香绵绵。愿这对 "兄弟酉山" 文脉永续,山高水长。

书院星罗:闪耀岁月中的文化灯塔

两座书山,为五溪大地的书院文化埋下了厚重伏笔。

说起怀化书院,首推龙兴讲寺这个 "龙头老大"。

"二酉藏书" 八百年后,唐贞观二年(628 年),唐太宗李世民在二酉山下的虎溪山麓敕建龙兴讲寺,欲借佛法传播感化 "判服无常" 的西南群蛮,实现 "教化一方,稳定一方" 的愿景。

龙兴讲寺堪称世界现存最古老的书院,比唐玄宗开元元年(718 年)所建的 "丽正书院"(后改集贤书院)早 90 年,比宋代四大书院之首的岳麓书院早 348 年。

从远处眺望,龙兴讲寺坐北朝南,依山而筑,飞檐翘角、红墙青瓦,古朴典雅中透着庄严肃穆。从头山门至观音殿,逐级升高,拾级而上,气势雄伟。它居高临下,俯瞰滔滔沅水与酉水,守望着千年沅陵及五溪大地,从容淡定,千年不倦。

空山新雨后,旧院焕新颜。红墙青瓦间,藏着书院漫长的历史。站在院中,仿佛能神交万古、穷览千载,我们细细品读着龙兴讲寺这本厚重的 "史书"。

龙兴讲寺。(邓浩然 摄)

龙兴讲寺建成八百多年后,明正德元年(1511 年),心学家王阳明借道沅陵,在此讲授良知之学,首倡 "静坐自悟" 修身之法。

王阳明去世后,弟子寻访先师讲学遗迹,在龙兴讲寺后建虎溪精舍,成为辰州府一州六邑的最高学府,"大集多士,以倡明其学"。明末改名 "阳明书院",清雍正年间改为 "虎溪书院"。

此后,沅陵乃至怀化的书院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沅陵就有 10 余家,旙盖云丛之景不逊盛唐。据不完全统计,鼎盛时期怀化市域有 49 所书院。五溪大地的书院生机勃发,对当地乃至整个湖湘文化的普及、传播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唐朝诗人王昌龄从繁华江宁贬至偏远的五溪蛮地任龙标尉时,在黔阳古城写下《芙蓉楼送辛渐》,传为千古绝唱。

鲜为人知的是,这位 "诗家夫子"" 七绝圣手 "还呕心沥血创办边民学堂 —— 龙标书院。众多边民慕名而来,学子们不仅习得文化知识,更在浓厚的诗教氛围中陶冶情操。

龙标书院的兴办,为这片" 漫山阻险,非人迹所能履 " 的蛮芜之地,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希望。

一座古老书院,曾见证中国革命的历史转折。

罗蒙山下,恭水河畔,富有侗族特色的通道转兵纪念馆掩映在山水间。

纪念馆广场上,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王稼祥、张闻天的群体雕塑巍然耸立,栩栩如生。从纪念馆右侧步行数百米,便是通道转兵会议旧址 —— 恭城书院。这座古老书院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年间由侗家能工巧匠在原址重建,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侗族古书院。

书院由门楼、斋舍、讲堂、通廊组成,布局完整有序。灰瓦木房隐于树影,满地青砖间,倔强的野草青苔肆意生长。四周高墙护院,透着古拙幽深的气息。走过笔直通廊,来到讲堂,当年会议的陈列一如往昔。微风吹过,停留在色彩剥离的煤油灯上,仿佛还能听见激昂的辩论声。

那是 1934 年寒冬的一个紧急会议。当晚北风呼啸、寒气逼人,木屋内,一场决定红军命运的会议正在进行。经过激烈争论,会议采纳了毛泽东的主张:放弃北进湘西的原定计划,改向敌军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

次日,中央红军在通道境内转兵西进,将围追堵截的几十万国民党军甩在湘西……

通道转兵是红军长征伟大转折的开端,转出了中国革命新天地。作为会议会址,恭城书院同样名垂青史。

溆浦县龙潭镇的崇实书院,是全国保存最完整的氏族书院之一,为该镇吴姓族学,故又称 "延陵家塾"。

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年间,光绪十二年(1906 年)因族内生童增多而扩建。它按传统书院布局与形制建造,前有半月形柳塘,两侧各开正门,大门为牌坊式砖木结构,飞檐翘角,两门由矮墙相连。矮墙内嵌有多块书院记事碑,是研究古代氏族教育的重要资料。院内房舍基本完好,中廊悬挂着宣统元年当地文人谌百瑞手书 "大学之基" 的匾额。

迎着爽朗的秋风,我们走进崇实书院,小花园中古桂合抱、翠盖蔽空,芙蓉依墙,与池塘荷花相映成趣。古朴玲珑的牌坊式大门掩映在绿荫红花中,每逢清秋明月夜,桂香浮动、荷花怒放,仿佛仍能听见当年灯火通明处的琅琅书声。

崇实书院是溆浦明清书院的缩影。

崇实书院。(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摄)

溆浦属古楚文化腹地,历代读书之风盛行。明清时期,九苞书院、解公书院、蒋公书院、蒙泉书院、卢峰书院等 10 余所书院遍及全县,人文繁盛。

据不完全统计,该县先后有 19 人中进士、141 人中举人、420 余人中贡生,还涌现出一批蜚声中外的学者:清代严如熤、严正基、严咸祖孙三代,近代教育家舒新城,历史考古学家向达,经济学家武堉干,教育家法学家杜元载,妇女运动先驱向警予,等等。著名文学家沈从文曾以 "人杰地灵" 称赞溆浦。

文运昌隆的光芒,与历任县府官吏重视教育密不可分。《溆浦县志・政绩》就记载了这一时期 10 余名知县的显著政绩。书院由儒家倡导,其管理规章渗透着儒家以仁为核心的礼、义、忠、恕、孝、悌、中庸等道德观念,以及 "德治"" 仁治 "、重伦理的教育理念。

溆浦明清书院虽已成为历史,但在科举时代,它们突破了 "为功名而读书" 的局限,将义理之学与修养之道结合,培养出人格高尚、知识渊博的人才。除为科举输送人才外,更培育了一批有文化、有德行的学子,克服了功利读书的弊端,提升了全民文化素质。

在新晃侗族自治县县城对河的龙溪口古城,一座封火墙高耸、砖瓦黝黑的徽派建筑静静矗立,临街大门两侧挂着木刻对联:"院内书千卷,厅前日一轮。"

这便是龙溪书院。其前身为清道光元年(1821 年)修建的潕阳书院,旧址在今新晃火车站。2010 年,潕阳书院被废 109 年后,县内有识之士倡议恢复,因新址在龙溪口古城,故名 "龙溪书院"。

一个秋阳金黄的日子,走进龙溪书院,穿过前厅来到后院,便是宽大的讲堂。讲台悬挂着苍劲有力的 "龙溪讲堂" 牌匾,传统木讲台之下,百十张木制国学仿古课桌整齐排列。县内文化学者正为一群身着白色汉服的初中生讲授《弟子规》。

书院二楼设有书画展、藏书阁、茶房等功能区。若有足够时间与雅致,可在此展读古今,掩卷静听瓦上风声、墙间雨韵,细品一页页翻过的古城时光。

书院设理事会管理,苗族农民作家蒲钰任院长,以 "传承经典,汇聚民智,成就人生,奉献社会" 为宗旨,常年举办学术讲座、主题活动,编辑出版图书,开展社会教育培训等,成为书香氤氲的文化新地标。

龙溪讲堂门边,"龙气虚云听尔雅,溪声唤鸟读离骚" 的木刻对联,诗情画意中透着深意,让人读懂当地有识之士恢复书院的初心。

2025 年 6 月 10 日,书院文化底蕴深厚的溆浦再迎高光时刻 —— 锦乡书院在溆浦县北斗溪镇启动,中国作协主席团委员、鲁迅文学奖得主王跃文受聘任主理人。

乡愁是文化的根基,书院是传承的载体。锦乡书院通过阅读沙龙等活动,成为游子反哺乡梓的智慧窗口、村民浸润书香的文化粮仓、儿童眺望世界的启蒙平台。

岁月变迁中,书院功能不断迭代。进入新时代,怀化推动书院 "活" 起来,绽放时代光彩 —— 将书院融入文创、演艺、研学等文化新业态,让千年书院在活化利用中持续焕发生机。

2023 年,沅陵借承办怀化市第二届旅发大会之机,修缮龙兴讲寺,还原明代虎溪书院风貌,同时开展文物展、非遗展、文化研学等活动,让文化脉动延续。

千年书院,文脉绵长。传承弘扬书院文化,既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是 "古为今用" 的时代命题。让书院历久弥新,不仅要修缮建筑,更要激活深厚文化资源,让书院文化记忆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文化的竞争力,既在于守护历史根脉的定力,也在于面向未来的创造力。放眼五溪大地,书院文化的活力,正生生不息。

圣哲薪传:激荡五溪的文明光影

书山孕育书院,书院因名人而更添风采。

盛夏的靖州白岩坡,文峰塔前热闹非凡。2025 年状元上榜仪式在此隆重举行,今年高考成绩优异者的名字,被刻在了塔前的石碑上。人们沉浸在喜悦中时,思绪不约而同地穿越到八百年前始建的那座文化地标——鹤山书院,眼前闪耀着灼灼文光。

南宋宝庆二年(1226 年)春夏,杨梅成熟之际,一名操四川口音的官员跋山涉水数月,踏上靖州这片蛮荒之地。他便是南宋著名政治家、教育家、理学家魏了翁。

当时权臣史弥远当政,魏了翁因 "封章谤讪"" 朋邪谤国 ""欺世盗名" 等罪名被落职夺三秩,谪居靖州六年。

如同王昌龄 "一片冰心在玉壶" 的心境,魏了翁到靖州后也心态平和。他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靖为天下穷处,其蕞陋又在峡郡县下,而士风不恶,民俗亦淳。时和岁丰,则物贱如土,颇便于羁旅之人。况山深日永,自应酬书问之外,尽有余力可以读书。"

于是,他效仿家乡四川蒲江的鹤山书院,在靖州飞山脚下的纯福坡修建第二座鹤山书院,讲学授徒。

创建靖州鹤山书院的南宋名臣魏了翁。(资料图)

他时而坐而论道,与弟子探究训诂之法与义理之学;时而躬身实践,格物致知,以身边人事检验发展理学,将其推向与心学结合的新阶段,形成赫赫有名的 "鹤山学派"。

彼时的鹤山书院,成了四方学子的向往之地,魏了翁俨然 "学界明星"。《宋史・魏了翁传》记载:"了翁至靖,湖湘、江浙之士,不远千里负书从学。" 其中有大儒陆九渊之子陆持之的门人叶元老,绥宁戴立本,全州滕处厚、蒋公顺,四川学者高斯得、程掌、魏令宪、虞兟等。

他更开创了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创办书院的先例,让地处南蛮腹地的五溪大地得以接触中原文化,使蒙昧的文化教育荒原得到极大开化。

居靖州期间,魏了翁不仅在鹤山书院讲学,还与各地学者保持密切书信往来,开展学术交流,撰写了《九经要义》《古今考》等重要著作。

大山深处的靖州,由此成为当时全国著名的理学高地、教化之域,崇文重教的传统便发源于此,这也是靖州今日崇文重教的源头。

魏了翁对湖湘学术传承的贡献,更值得大书特书。可以说,若无他的积极推动,湖湘学派在宋明理学中的地位、湖湘文脉的传承,都会黯淡许多。

湘学由北宋周敦颐开创,至南宋湖湘学派形成,达至第一个高峰。作为湖湘学派代表张栻的私淑弟子,魏了翁与湖南缘分深厚,因而极重湘学学统,将湘学代表人物纳入儒家道统传承。

朱熹弟子黄幹、陈淳等人虽对儒家道统贡献巨大,但在他们的传承谱系中,周敦颐开创理学,二程承其学,朱熹继二程,根本未提及胡宏、张栻。

魏了翁则将胡、张与周敦颐、二程、朱熹同等看待,认为他们都是继承孔孟道统的杰出人物,还称胡宏、朱熹、张栻 "发挥先儒思想,已臻无余蕴"。对胡宏、张栻地位的推崇,魏了翁功不可没。

他对湖湘学统的另一贡献,是为湘学鼻祖(亦是理学开山)周敦颐请谥。经他不懈努力,周敦颐获朝廷谥号,得到官方认可。这在湘学及理学发展史上意义重大,让周敦颐的地位既受学术界推崇,又获官方肯定。

考证显示,鹤山书院遗址在今靖州鹤山小学,仍保留着魏了翁当年带领门人修建的 85 级石阶。古老青石台阶犹在,建筑物却已无存。2022 年、2023 年,全国高考语文试卷连续以魏了翁诗词与学术思想入题,让这位先贤重新走进大众视野。

书院因交流而兴盛,文化因融汇而多彩。

明正德元年(1506 年)冬,又一名官员谪守贵州,乘一叶扁舟取道怀化。

这年,宦官刘瑾擅政,逮捕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余人。王阳明上疏论救,触怒刘瑾,被杖四十,谪贬贵州龙场。

王阳明是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心学集大成者,后世将其学说与孔子、孟子、朱熹并称为 "孔孟朱王"。

沈从文作序的《湖南西北角》(李震一著)记载:阳明先生的 "致良知" 学说,悟于贵阳,传播则始于湘西。

怀化辰州、沅州作为中原连接大西南的水路咽喉,有 "西南门户" 之称,是王阳明赴贵州的必经之地。虽此次途经短暂,他却留下《罗旧驿》《沅水驿》《兴隆卫书壁》等诗词,记录了第一次经过辰州的路线与心情。

正德四年(1510 年)底,王阳明遇赦升任江西庐陵知县,次年春再次经过辰州。他乘船顺沅水东下,经溆浦大江口、辰溪,直抵沅陵,寓居虎溪山龙兴讲寺。"柳发新年绿,人归隔岁舟",此时心境与来时 "西出阳关无故人" 的苍凉截然不同。

王阳明曾在此讲学月余的龙兴讲寺一角。(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通讯员 邓浩然摄)

虽需按时到任,但见 "郡人士朴茂,质多近道",王阳明欣然与 "辰中诸生"" 切磋正学,剖剥群淆 ",停留竟达一月。正是在这里,他第一次向世人全面讲解" 致良知 ",沅陵龙兴讲寺也成为王阳明传授心学的处女地与第一站。

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考证,王阳明在此悉心教授,使辰州成为 "王教三变" 中第二变 "静坐" 的首倡之地。辰州由此堪称王学圣地,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意义突出。

《王阳明年谱》嘉靖二十三年(1544 年)记载:"师昔还自龙场与门人冀元亨、蒋信、唐愈贤等讲学于龙兴寺。"

王阳明在《致辰中诸生》中说:"前在寺中所云静坐事,非欲坐禅入定。盖因吾辈平日为事物纷拏,未知为己,欲以此补小学收放心一段功夫耳。" 只言片语间,当年在沅水岸边古刹启迪民智、倡导教化的情景,如在眼前。

除讲授 "静坐自悟" 外,王阳明还与唐愈贤、王世隆、王嘉秀、刘观时等就 "心即理"" 格物致知 "及与释道之分等问题反复论讲,形成" 千余人 "从学的盛况," 每讲坐至夜分 "。

在沅陵,王阳明与热忱的湘西贤士,共赴一场 "一花独放、穷理尽性" 的王学盛宴。

其弟子邹守益《辰州虎溪精舍记》描绘了这场盛会:"一时从游诸彦,如唐柱史诩、萧督学璆,千余人切磋正学,剖剥群淆,若众鸟啾啾获闻威凤鸣也。" 据说,当年虎溪山麓还长出灵草紫芝,光丽异样,文明祥和之气弥漫山谷。

王阳明曾在龙兴讲寺题诗于壁:"杖藜一过虎溪头,何处僧房是惠休。云起峰头沉阁影,林疏地底见江流。烟花日暖犹含雨,鸥鹭春闲欲满洲。好景同来不同赏,诗篇还为故人留。" 字里行间,满是哲理。

辰州有幸,得遇王阳明 "知行合一" 之教;虎溪山有幸,首传王阳明 "静坐" 之法。王阳明虎溪讲学,为沅陵、湘西乃至湖南洒下 "我心光明" 的圣哲之光,让辰州当之无愧成为王学圣地。

因圣迹所至,后人在沅江之左建虎溪精舍,盼辰州士子永继 "致良知" 之学。

明嘉靖八年(1529 年),王阳明逝世的消息传到辰州,王世隆率众在府城崇正书院祭奠先师,缅怀其 "以良知之论首开群蒙" 的功德。

虎溪书院。(怀化日报全媒体记者 谌孙存 通讯员 邓浩然 摄)

嘉靖二十年(1541 年),王门弟子、辰州同知徐珊与通判梁廉寻访先师讲学遗迹,建虎溪精舍,作为府级书院。沅陵、卢溪、辰溪、溆浦、黔阳、麻阳六县及沅州士子纷纷前来就学,声名远播楚地,辐射云贵,"四方志学之士,日彬彬焉集",渐成西南心学中心。

此后,虽经战火损毁,但历任府县官员薪尽火传,书院弦歌不绝。

纵观怀化书院千余年历史,从不乏不同学派、思想的碰撞交流。这些思维的火花融入书院血脉、刻入书院基因,推动着书院新生,让书院文化历久弥新。

山不在高,有 "仙" 则灵。礼乐教化是长期积累、不断成长兴盛的过程。横亘五溪的千山万壑,因历代先贤传经布道、书山文化滋养,而人文蔚起、才俊频出,成为一方福地。风和日丽之时,放眼怀化,正是 ——

书山隐隐弦歌远,文脉泱泱卷帙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