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乌“无人机战争”升级!俄防空部队于列宁格勒上空击落30余架
发布时间:2025-09-12 17:22 浏览量:1
莫斯科—圣彼得堡—基辅联合报道——9月12日凌晨,俄罗斯列宁格勒州经历了罕见的高密度无人机袭击。乌克兰方面派出数十架无人机,对普里莫尔斯克港及周边区域实施打击。俄防空部队迅速反应,成功击落30多架无人机。袭击带来的紧张氛围,成为俄乌战争“无人机化、纵深化”新阶段的典型案例。
9月12日凌晨,列宁格勒地区多地接连拉响空袭警报。州长亚历山大·德罗兹登科第一时间发布通告,称防空部队正与“密集的敌对无人机群”作战。普里莫尔斯克港、弗谢沃洛日斯克、托斯诺、波克罗夫斯科耶、乌兹米诺村、罗蒙诺索夫斯基区等地成为本轮袭击的重点。
据官方统计,防空部队在短时间内击落30多架乌克兰无人机。此前,俄媒曾报道“20架无人机被击落”;最新通报显示,袭击规模实际更大。无人机碎片落点多位于人口稠密区以外,最大程度避免了平民伤亡和财产损失。救援队和安保部门随即在各地清理残骸,排查余火与潜在爆炸物。
在普里莫尔斯克港,一艘船只因无人机袭击引发火灾。港口自动灭火系统迅速启动,消防队赶赴现场扑救,火势得到控制。港区未出现大规模爆炸或次生事故,船员及时疏散,无人员伤亡报告。
乌克兰近两年大规模投资自制与进口无人机,形成“低成本、大密度、远程袭扰”的空中战术。此次对列宁格勒州的袭击,疑似采用蜂群饱和攻击,让俄防空系统面临短时间多目标识别、拦截的压力。
圣彼得堡及周边居民对无人机警报已逐渐适应,但密集袭扰仍加剧社会焦虑。无人机残骸坠落、港口火灾等突发事件,促使当地政务部门加强应急预案、开展防空演练和公众科普。
2023年以来,乌克兰多次对俄边境、后方纵深重要目标实施无人机袭击。俄方统计,单日拦截百余架无人机已成新常态。无人机低成本、易量产、远程操控等特点,使其成为乌军突破俄方传统防线的“平民化利器”。
俄乌冲突初期,俄本土大多保持平静。2024年以来,随着无人机航程与载荷提升,俄本土能源、军工、交通等关键设施频遭袭扰。俄社会对后方安全的担忧逐渐增加,防空投入、志愿民防组织参与显著提升。
无人机已重塑现代战争:高烈度“硬碰硬”的同时,后方“软杀伤”成为常态。无人机既能精准打击,也可大规模扰乱,迫使对手耗费巨量资源在后方防御、巡逻、应急上,极大增加战争“非对称消耗”。
无人机攻防已成为俄乌冲突溢出效应的重要表现。列宁格勒州、布良斯克、库尔斯克、莫斯科等地已不再“安全后方”。俄本土纵深的动荡,对俄战略资源调配、社会稳定、外交谈判均产生影响。列宁格勒地区靠近芬兰、波罗的海多国。区域安全形势因无人机战升级愈发复杂。
俄乌冲突“无人机化”经验已被全球多国学习和关注。中东、南亚、非洲等局部冲突纷纷引入无人机攻防新手段。无人机技术扩散、战术创新、法律与伦理风险成为全球安全治理新挑战。俄乌双方无人机研发、量产、战术创新不断加速。
俄本土纵深安全考验日益严峻,需要在防空体系、基础设施加固、应急救援、心理适应等多方面协同提升。无人机袭扰的“新常态”对社会治理、公共服务、危机应对提出更高要求。
无人机战争“低门槛、高效率”的特点,正重塑全球安全格局。国际社会呼吁加强无人机出口管控、作战责任追溯、战争法适用等新规则制定,防止技术外溢导致更大范围的不稳定。
9月12日列宁格勒地区的无人机攻防,是俄乌冲突升级、战争样态变革的缩影。无人机让战争“无处不在”,也让后方不再安全。防空系统的每一次成功拦截,都是对社会韧性与应急能力的考验。俄乌无人机战争的攻防竞赛,或许只是全球安全变革的序幕。未来,如何在技术进步与安全治理间寻求平衡,将成为各国共同面对的世纪命题。
- 上一篇:冰原逐鹿:全球争夺北极的战略深意
- 下一篇:文脉浩荡:中华书山弦歌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