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注意的职场“黑滴效应”
发布时间:2025-09-23 09:20 浏览量:2
今天的分享,是受到吴军老师得到课程的内容启发。
吴老师在课上提到“黑滴效应”,我也觉得对于职场人很有启发,也很有意思。
先摘录部分内容如下:
“黑滴效应,来自于天文物理学上的黑滴现象。1761年,俄罗斯天文学家罗蒙诺索夫在观察金星凌日时,发现金星在开始进入太阳盘面和离开太阳盘面时,接触部分的太阳边缘会变得模糊,像是一个黑水滴。因此,后来就有了“黑滴现象”这个天文学名词。罗蒙诺索夫认为,这些现象是太阳光在通过金星大气层时发生折射造成的。由于这种现象的存在,当时的天文学家,无法准确测量金星凌日开始和结束的时间。
在较长的时间里,这一现象被认为是金星存在稠密的大气层的证据之一。不过,其他的很多科学家,无法完全复制罗蒙诺索夫的结果,他们有的看到的黑滴并不明显,有的甚至没有。另外,即便是没有大气层的水星凌日,也可能观测到黑滴现象。
为此,几百年来,很多天文学家进行了观察、研究和解释,这件事一直持续到2012年。杰伊·帕萨切夫(Jay Pasachoff)和威廉·希恩(William Sheehan)等人,根据他们在2004年金星凌日时用最先进的仪器观测的结果,提出了一种科学解释:所谓的黑滴现象,不是金星或者太阳造成的,而是当年罗蒙诺索夫用的老式折射望远镜准确性不高造成的。换句话说,这不是什么特有的天文学现象,而是我们人作为观察者,以及我们眼睛的延伸——天文望远镜出了问题。
于是,在心理学上就有了“黑滴效应”这个说法,也就是说我们信誓旦旦,以为看到的真实现象,其实不过是我们自己的观察失误,或者观察手段的不足而已。”(以上内容摘自得到吴军老师的课程)
由此,联想到职场,这种“黑滴效应”其实也经常可见。
比如早上你刚到公司,在走廊迎面远处遇到某同事,你打了一声招呼,但是对方没有反应,径直拐进了旁边的洗手间了。瞬间,你可能觉得:TA怎么对我不搭不理的?最近我哪件事情得罪TA了吗?TA对我这么有意见?......
这其实也是很正常的人类反应。只不过此刻我们其实是很容易从“我”的角度,“分析”我们认为看到的事实,同时也在内心里投射自己最害怕的东西。于是便有了很多的模糊信息以及猜测联想......而且更容易带着自己的恐惧、偏见、固有认知与默认印象,甚至包括过去的某些阴影等等。
后果就是:越想越多、越想越纠结、越想越紧张。之后呢,就会在现实中,不断地寻找证据“证明”自己的猜测是“正确的”。一旦被证明过,这种猜测印象就更加加强,于是彼此间的关系隔阂就此正式建立,且很难改变......唉!
但其实,事实很可能是:可能对方当时一大早来的匆忙,忘记带隐形眼镜了,当时人家是赶紧到洗手池边上戴眼镜去,所以人家没看清你打的招呼;也可能是当时人家正“着急去洗手间办事”,一晃就进去了,确实没注意到你打招呼......甚至类似案例,我听过某位学员自己的经历:她当时就是没注意有同事主动给她打招呼她就跑进洗手间了,因为当时她把自己的手机忘记在洗手池上了。后来突然想起来的,所以当时赶紧往洗手间跑,根本就没注意远处有同事跟她打招呼!......
当然了,我们也无需自责自己的这种本能的“黑滴效应”,这无关乎意志力强不强,或者想象力丰富与否,这只是一种正常的生理反应而已,也是人类出于自身安全设置的“安全本能”。
因为,咱们人类,都很喜欢“确定性”,不喜欢模糊状态,总觉得“不确定、很模糊”就是一种“不安全”!哪怕那个“确定的”是个坏的,也比“不确定”要好。
所以,当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模糊的信息或画面,我们的大脑,就会努力进行“加工”,基于我们的过往经验、认知模式、惯式思维、当时情境等综合分析努力想象,把“模糊”的东西进行“清晰化”,以便让自己得到一份“确定感”,才安心。
但是,职场人更应该看到:这样的模式,就很容易造成职场中的“破坏”作用,比如对人际关系的负面影响,就很明显。因为无论怎样的关系,都经不起长时间的“质疑与联想、猜测与验证”,只要想找,总能找到些“蛛丝马迹”,认为对方“如何如何”自己了。一旦在心里种下误会的种子,就会发芽长大,由此,本来就未必坚挺信任的职场人际关系,就更难默契或弥合了。
所以,有些时候,如果我们足够反思自己的过往经历,也许会发现:职场中某段人际关系,未必是对方“错误在先”、未必是对方主动疏离我们,而是在“黑滴效应”作为催化剂的作用下,自己主动把对方“隔离推远”了。
“黑滴效应”也提醒我们:我们很多时候的痛苦与纠结,其实是自己“想出来的、制造出来”的,不是别人真的做了什么,而是我们替别人“想出了”做坏事的情境。于是,“黑滴效应”就让我们赶紧“先怕起来、注意安全”!
那么,职场人可以怎么具体去做呢?
概括说来,最主要也最关键的,是“用事实说话”。
“用事实说话”,这句话我非常喜欢,也是当年央视经典节目《焦点访谈》的Slogan。我们身在职场,面对那么多未知与模糊,尤其是和人际关系相关的种种局面,更需要“用事实”和自己说话。
具体说来,当你面对可能让你觉得有些“值得怀疑、不安全、不好”的局面时,先别着急,可以先“暂悬”自己的默认想法,然后把具体的真实的细节,再搞搞搞清楚,一定要让自己做个清晰的“区分”:哪些是事实?哪些是“黑滴效应”给我的“假象”?
比如涉及到职场的人际关系的,如果你觉得对方如何如何你了,那就“见面聊聊”,毕竟“见面三分亲”嘛!可以考虑找个合适的机会,和对方坐下来一起面对面做个真诚沟通,把话说开......不管怎样,用具体行动沟通,消除可能的误解,彻底扔掉不该有的猜测。
这次分享的最后,我还想说:其实“黑滴效应”并不可怕,咱们也无需费心要去除掉这种效应,毕竟它的存在也是源于我们自身安全的设置。
我们清楚地知道它的存在,与其平静共存,并以此可以更好地给自己觉察和提醒反思,那多好!
- 上一篇:兰斯vs克莱蒙数据前瞻
- 下一篇:月销100万需备40万?拆解品牌授权生意的钱与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