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百万颗原子弹同时引爆”: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恐怖图景

发布时间:2025-09-17 07:23  浏览量:3

NRNU MEPhI 的 Reshetov 教授将小行星坠落与原子弹爆炸进行对比剖析

当下,地球承载着 80 多亿人口。从某种角度看,这数字似乎庞大得惊人;但换个视角,又并非难以想象。毕竟,若有必要,全球人口皆可安置于莫斯科及莫斯科地区。

回溯至 XVIII 世纪初,地球人口不过 6 亿多。那么,关于我们的星球,还有哪些鲜为人知却又饶有趣味的事实呢?宇宙中究竟有多少星系?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的威胁究竟有多大?地球是否会陷入人口过剩的困境?

地球会人口过剩吗?

曾有节目以独特视角展示:若将地球上每个人的身体合并成一个整体,现代全球人口会呈现为何种模样?答案是一个直径不足一千米的球体。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那颗导致恐龙灭绝的小行星,体积竟是这一球体的 14 倍。

国立教育大学历史和社会研究教学方法系副教授 Alexei Vazhenin 评论道:“可以推测,世界人口不会持续以如此迅猛的速度增长。从数据层面分析,到本世纪下半叶,人口数量或许会稳定在约 100 亿。而且,人口增长会遵循世代更替规律——出生人数与减少人数趋于平衡。因此,地球大概率不会遭遇人口过剩引发的灾难。”

五个世纪前,人们笃信宇宙空间受限于地球圆盘及其承载的大象。而如今,我们深知宇宙浩瀚无垠,超乎想象。天文学家统计,宇宙中大约存在 2 万亿个星系,而这仅仅是凭借我们尚不完美的技术所能观测到的数量。众多科学家坚信,我们所能观测到的宇宙范围,不过实际宇宙的百分之一。

NIFU MEPhI 物理与数学科学博士、教授 Vladimir Reshetov 介绍:“我们身处宇宙的可见部分,其直径约达 400 亿光年,空间极为广袤。距离我们最近的星系——仙女座大星系,也有一百五十万光年之遥。这一距离与宇宙的年龄息息相关,毕竟我们的宇宙已历经 130 亿年的漫长岁月。宇宙空间如此浩瀚,难以用其他事物类比,更为关键的是,我们永远无法抵达那些遥远之地,因为恒星远离我们的速度甚至超越了光速。”

为何小行星和彗星对地球危害巨大?

在古代,天空中拖着尾巴的发光点常被视为不祥之兆。如今我们明白,只要太空物体不朝地球飞来,便无需心生恐惧。

实际上,彗星本身并不发光,我们之所以能看到它,是因为太阳光线照射在彗星上,如同我们能看到月亮一样。而彗星那引人注目的尾巴,是由尘埃和彗星物质的气体组成,被太阳照亮后显现出来。

据科学家研究,那颗终结恐龙时代的小行星直径约 10 公里。它的坠落,致使地球上超过半数的生命消逝。那么,为何小行星和彗星会对整个文明构成如此巨大的威胁呢?

莫斯科工程物理学院教授弗拉基米尔·列舍托夫解释道:“当一颗直径 10 公里的正常小行星以高速冲向地球时,其威力相当于一百万颗最大型原子弹同时爆炸。就拿‘库兹卡的母亲’(一枚 50 兆吨当量的原子弹)来说,一百万枚这样的炸弹同时引爆,后果不堪设想。尤其是对于小行星着陆的大陆及其周边地区,影响将是毁灭性的。”

一颗直径百米的小行星坠落,其威力等同于氢弹爆炸,足以将一座大城市从地球上彻底抹去。一个边长 5500 米的正方体小行星撞击地球,会摧毁方圆几千公里内的一切生命。而直径一公里甚至更大的太空岩石,其撞击力量足以改变地质时代。就如恐龙灭绝事件,标志着中生代的终结与新生代的开启,新生代一直延续至今。

行星本身虽不会因与相对较小物体的碰撞而遭受重大影响,更不会偏离轨道,但地球作为一个整体,对表面发生的灾难并非无动于衷。冲击波将环绕地球传播,数十亿吨尘埃会被抛射到大气层中。

普列汉诺夫俄罗斯经济大学化学科学副教授玛丽亚·波佐罗娃指出:“由于这些气溶胶颗粒等因素,阳光无法顺利抵达地球表面。届时,我们将迎来一种奇特的现象,并非温室效应,而是所谓的‘核冬天’。”

然而,这是否意味着人类文明将彻底毁灭?令人意外的是,并非如此。恐龙没有避难所,但人类已建造了众多防护设施。从理论层面讲,部分人类能够在地下躲藏数年,直至核冬天结束。

列舍托夫教授表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无论科学家、政客等如何宣称,我们都无法回到石器时代。因为人类已积累的知识,无论以何种形式存储,哪怕计算机全部毁坏,至少也会留存于科学家们的脑海中。一切都将迅速恢复,我们无法遗忘这些知识,对此我深信不疑。”

奇特研究:所有人同时跳跃,地球会怎样?

近期,一组天体物理学家开展了一项别开生面的研究:若地球上所有人同时跳跃,地球会发生何种变化?研究结果令人咋舌,其后果竟可与小行星坠落相提并论。这一动作产生的能量,可能引发强度高达 8 级的地震,还能掀起 30 米高的海啸。

“平地协会”:现代诞生的“古老”误解

“平地协会”的成员坚信地球是平的。但这一组织并非如他们所言,诞生于数千年前,而是 1956 年随着宇航学的发展才出现。其创始人是一位美国人,他毫无根据地宣称,地球呈球形的观点是教条主义的产物。

电视节目主持人蒂莫菲·巴热诺夫评价道:“几乎可以说,一种类似宗教的信仰由此诞生。我们不敢将平地协会成员称为科学家,因为这与科学毫无关联。这是一种带有宗派主义、宗教性质的组织,随着宇航学的发展而兴起。”

科学家如何探究地核奥秘?

在学校时,我们便学到行星结构:中心是地核,被地幔环绕,外部是薄薄的地壳。但科学家是如何得知这些的呢?毕竟,人类尚未深入地球如此之深,目前钻探最深的 Kola 超深井,深度也仅超过 12 公里。

其实,这与超声波检查原理相似。许多人做过超声检查,超声波穿透人体,医生借此了解体内状况。对于地球,我们通过分析穿过地球的地震波,来探究其内部结构。

地震发生在地球一端,地震站在另一端记录振动情况。通过分析振动的性质,如传播介质是液体还是固体,以及密度和温度等信息,就能准确推断出行星的结构。

地质和矿物学博士、俄罗斯科学院通讯院士 Ivan Kulakov 教授解释:“作为地球物理学家,我们的任务是收集这些信息。我们可以测量地震波的传播时间、振幅,或者以地震图为初始数据。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数据,破译地震波在传播过程中积累的信息。”

科学家研究发现,地核主要由铁组成,因此具有良好的导电性。Ivan Kulakov 教授还分享了一个有趣的发现:“长期以来,人们认为地核以每年 0.1 度的恒定速率旋转,大约几百年绕行一圈。但第一次测量 10 年后,接下来的 10 年数据显示,地核又回到了相反的旋转位置。”

科学家如何了解其他行星的构成?

对于地球,我们至少可以直接进行一些测量。但对于其他行星,由于无法获取其地震波和磁场数据,科学家又是如何了解它们的组成呢?

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国立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土地水文学系高级讲师、地理科学副博士 Alexei Sazonov 介绍:“可以通过分析陨石的化学成分获取信息。一般来说,陨石中含有的元素在地球上也能找到,如铁和硅,这些都是较为常见的元素。天文学家在天文台工作,通过研究恒星记录的辐射和辉光,根据光谱中的特定谱线,判断恒星由哪些元素组成。例如,太阳主要由氦和氢构成。”

此外,我们还有大量天文数据可供利用。比如,通过浏览太空研究站拍摄的照片,就能了解到木星的卫星木卫二被冰覆盖这一事实。

一个真正的科学家,有责任将无数不同的事实相互关联,以构建或验证理论。主持人巴热诺夫强调:“这就是科学与蒙昧主义的区别。科学家们总是愿意承认自己的错误,只要有确凿证据。而各种江湖骗子和蒙昧主义者,一旦坚信某种观点,便会固执到底,甚至愿意为自己的信仰而抗争。”

太空放火:零重力下的独特现象

国际空间站上的宇航员不断开展各类实验,其中对零重力下火燃烧情况的观察堪称经典。在地球上,由于重力作用,暖空气上升,从而形成火焰。但在零重力环境中,这一现象无法实现,火只会形成一个球体,且燃烧强度较弱。

地质和矿物学博士 Ivan Kulakov 解释:“在太空中点燃任何物体都相当困难。假设我们试图在空间站上享受一顿烛光晚餐,那注定会失败。因为在零重力环境下,没有对流现象,热物质不会上升。即便空间站处于含氧环境,蜡烛也会在几秒钟内耗尽周围的氧气,随后燃烧过程便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