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察坦:蒙古濒危驯鹿牧民的生存之战

发布时间:2025-09-10 02:01  浏览量:4

蒙古游牧民族察坦人,如今仅剩两百余人,却正面临着生活方式被取缔的绝境。蒙古当局认为他们对环境有害,可这群濒临灭绝的部落,究竟为何不受待见?又是否有机会得以拯救?

察坦人居住在蒙古国西北部,那里人迹罕至。从穆伦市最近的机场出发,乘坐越野车到库夫斯古尔湖需一天半车程,再在察坦向导陪同下,骑马穿过针叶林向西走几个小时才能抵达。然而,当接近他们临时定居点时,电锯声却打破了这份宁静。原来,砍伐森林让察坦人成了自然资源保护主义者和蒙古当局的“眼中钉”。

蒙古学者、莫斯科国立罗蒙诺索夫非洲和亚洲国家研究所副教授鲁斯塔姆·萨比罗夫指出:“他们砍树建屋、生火,在严冬做饭取暖。而且他们四处游牧,甚至会进入保护区,所到之处留下被砍伐、烧焦的痕迹。”

察坦人的生活与驯鹿放牧紧密相连。根据 2000 年人口普查,察坦人有 300 多人,到 2020 年仅剩 203 人。他们从小就学会骑乘驯鹿,食用所有用驯鹿奶制成的食物,如奶酪、酸奶油、白软干酪等,法律虽禁止他们出售驯鹿肉,但他们充分利用驯鹿的其他部分,用皮肤、毛皮、骨头制造各种产品,连鱼钩都能用骨头制成。旅行者尼古拉·巴兰丁斯基感慨道:“他们不吃他们的动物,而是吃这些动物给予的东西。”

科学家不确定人类何时驯化偶蹄类动物,但“鹿石”显示,四千年前人们就已与鹿相伴。在阿尔泰、图瓦、外贝加尔和蒙古草原上,带有角食草动物图像的大型石碑,似乎暗示着察坦人是历史上首个驯服鹿的民族。

游牧文化博物馆员工埃琳娜·沙布利娜形象地描述:“如果在楚科奇的亚马尔,驯鹿群是半野生的,那么察坦人的驯鹿就像家养的海豹,它们与主人亲密无间,会关注主人的举动。”

驯鹿不断移动觅食,察坦人便追随其后,有时会进入保护区。可法律禁止游牧民族进入保护区,但蒙古没有道路,只有方向,雨季等恶劣天气下,道路通行困难,控制人们行为实非易事,正如尼古拉·巴兰丁斯基所说:“很难控制谁在做什么。”

察坦人努力保留习俗的同时,也享受着文明带来的便利,如使用太阳能电池板,有人用防水织物代替野生动物皮制作物品,晚上还会围坐在电视机前。但他们坚决拒绝用粪便和煤炭取暖,坚持用木柴,认为这是祖先几个世纪以来的生活方式,能与自然和谐相处。

埃琳娜·沙布利娜解释了察坦人的三大生活法则:“一切都要顺应季节,不急不躁;凡事都要有意义,不随意破坏自然;对待一切都要适度。”

察坦人的血脉融合了蒙古人、土耳其人和萨摩耶人的基因,他们是萨彦高原的土著。大约 80 年前,这些驯鹿牧民生活在现代图瓦共和国领土上,因害怕动员和战争困难,一些察坦人逃到蒙古。1944 年图瓦纳入苏联后,边境关闭,他们无法迁徙回去。蒙古人称新来者为“察坦”,“Tsaa”是“鹿”,“tan”是“占有”之意,而游牧民族自称“精灵”。

2011 年,他们曾经的领地变成保护区。三年后,蒙古当局通过文化遗产保护法,每月给察坦人约五千卢布津贴,还试图引导他们参与旅游业。但尼古拉·巴兰丁斯基认为,合理的方法是不给他们太大压力,避免破坏其身份认同。

如今,察坦部落正迅速消失,部落中多是老人和儿童,年轻人大多前往城市工作。为生存,有人尝试依靠旅游业,向旅行者出租驯鹿、出售工艺品、提供短途旅行和拍照服务。

这些照片看似平凡,却可能成为几十年后“第一批驯鹿牧民”存在的主要证据,见证着这个古老部落曾经的辉煌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