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发生灾难,在小岛避难时可以把海水晒干当盐食用吗?为什么?
发布时间:2025-09-07 01:03 浏览量:3
有网友问了个问题,要是真遇上大灾难,被困在荒岛上,饿得前胸贴后背,眼瞅着一望无际的大海,这海水晒干了能当盐食用吗?这海水直接晒干往嘴里送,到底是在救命还是在作死呢?
1942年,英国商船“斑罗蒙号”在太平洋被鱼雷击中,9名船员挤在救生艇上漂流了整整38天。他们舔舐甲板上的冷凝水维生,却始终没人敢直接喝海水,老水手们都知道,那玩意儿越喝死得越快。
但若是把海水晒成盐呢?事情就复杂起来了。海水里藏着的可不只是氯化钠,还有一套能让人肝肾衰竭的“化学套餐”。
海水晒盐这事儿,老祖宗确实干了几千年。《天工开物》里就详细记载过福建渔民“辟滩晒卤”的法子。但关键差别在于古人制的是经过多道沉淀过滤的食用粗盐,而灾难时匆忙晒出的,是包含所有杂质的原始盐结晶。
正常海水每升含盐约35克,其中氯化钠约占77%,剩下23%是啥呢?主要是镁、钙、钾的硫酸盐和氯化物。就说硫酸镁吧,这玩意儿医学上叫泻盐,整一口试试?立马让人拉到脱水信不信?
更棘手的是重金属污染,200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的海岸带污染报告指出,近岸海水中铅、镉、汞等重金属浓度比远海高出数十倍。这些毒素会在蒸发过程中浓缩,最终混入你晒出的盐粒里。
1948年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就做过实验,让小白鼠连续食用直接晒制的海盐,两周后全部出现肾小管坏死,因为肾脏根本处理不了超高浓度的镁离子。人说“盐吃多了咸死人”,在这儿可是字面意义上的实话。
现代海洋还多了种老祖宗没见过的玩意儿,它就是微塑料。2021年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发表论文,指出中国近海表层水体中微塑料浓度最高达每立方米900个粒子。
这些粒径小于5毫米的塑料碎片会吸附有机污染物,在晒盐过程中与盐晶结合。你薅一把晒好的海盐放显微镜下一瞅,好家伙,跟塑料雪花似的灿烂。这玩意吃进肚子,肠子都得打结。
就算你心大不在乎长远危害,急性中毒也够喝一壶的。海水里的镁离子浓度是人体血液的36倍,这玩意过量摄入直接打击神经系统。
1943年盟军飞行员生存手册明确警告饮用海水会导致精神错乱。有个真实案例,1955年日本渔船遇难,有船员喝了掺海水的雨水,三天后开始出现幻觉,甚至对着鲨鱼喊爸爸。现代医学解释这是高镁血症引发的谵妄,再不抢救就该心脏停搏了。
那真遇上绝境咋整呢?海水必须经过三重处理才能考虑食用,头一道是沉淀,搁桶里静置12小时让泥沙下沉;第二道是蒸馏,煮开后收集水蒸气冷凝成淡水,这招能分离99%的杂质;最后才是晒盐,而且必须取表层盐霜而非底层结晶。
1987年马绍尔群岛居民在台风后采用这个办法,确实撑到救援到来。但你要是图省事直接晒干就当盐用,那跟吃慢性毒药差不多。
其实大自然早给你备了更好的替代方案,海边岩石上常附着灰白色的盐渍,那是反复蒸发形成的相对纯净的钠盐;红树林的树叶能分泌盐分;甚至挖个沙坑过滤海水,得到的盐分浓度也会降低很多。
2018年菲律宾台风幸存者就靠收集芭蕉叶上的晨露补充盐分,虽然费劲但安全啊。记住野外生存第一条定律是能量消耗必须换来安全保障,否则就是给阎王爷送业绩。
人类对盐的需求真没想象中那么大,成年人日均需钠仅1.5克,相当于小指甲盖挑那么点盐。灾难时出汗多也就翻个倍,你抠块岩石舔舔都够顶半天。为这点量去赌重金属中毒,好比拿金镯子换窝头,咋算都是亏本买卖。
1993年国际海事组织更新《海上求生规范》时就删除了海水制盐条款,改为建议用衣物蒸馏取水,科学认知进步了,咱的求生知识也得更新换代不是?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必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