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年后,如何与父母建立真正平等的关系?
发布时间:2025-06-17 01:26 浏览量:76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境:明明已经成年,经济独立、能够独自承担生活的责任,但只要回到父母身边,就仿佛瞬间变回那个需要被照顾的小孩。父母一句“为你好”的唠叨,一个不经意的眼神,就能轻易掀翻我们内心的平静——那些童年时被压抑的不满、委屈甚至愤怒,像潮水般涌上来,让人既愤怒又无力。
法国心理治疗师玛丽-弗朗斯·巴雷德·科克罗蒙和埃玛纽埃尔·巴雷德·科克罗蒙在《你的父母不再是你的父母》一书中指出,这种困境源于家庭中代代相传的规则,一种“子女必须服从父母”的剧本。父母习惯了掌控,子女习惯了服从,可当成年子女试图挣脱时,冲突便不可避免地发生。
父母这个身份包含三个维度:肉体、象征与关系。血缘上的连接是天然的,但更重要的是象征层面的责任——保护、供给、允许孩子成为真实的自己。而现实中,许多父母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续,而非独立个体,将爱扭曲为控制。
此外,“对父母的理想化”也是一道枷锁。我们从小被教育“父母的爱是无私伟大的”,于是即使遭遇冷漠或伤害,也会下意识美化他们的行为。这种理想化背后,是对自我价值感的维护。
童年创伤更是影响深远。那些曾被言语攻击、情感忽视的经历,会在成年后再次被唤醒。45岁的贝亚特利斯就是如此,她在父母面前总是紧张到窒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对”。这不是软弱,而是童年创伤的后遗症。
这些因素共同塑造了成年后的三种心理状态:“内在小孩”“适应小孩”和“永恒小孩”。它们交织在一起,让我们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挣扎。
要打破这种循环,我们需要建立一种新的亲子联盟。这意味着不再把父母视为绝对权威,也不再把自己当作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第一步,直面“受伤的内在小孩”。35岁的马克带着一根竹棍找到母亲,坦诚说出童年受到的伤害,完成了“归还暴力”的仪式——把痛苦交还给始作俑者,也把自己从枷锁中解放出来。
第二步,制定新的亲子关系规则。双方都需要有表达情绪的权利,也有退出的权利。一位母亲向成年子女宣布“我要退休了”,她选择追求自己的生活,尽管子女一开始反对,但最终理解了她的需求。
第三步,守住公平与尊严的原则。健康的关系不是捆绑,而是让双方都能自由呼吸。真正的爱,是允许对方成为自己。
当我们能正视童年的创伤,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同时勇敢地为自己的人生负责时,亲子关系才能真正从“控制与服从”走向“平等与自由”。这世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没有完美的子女,但我们可以在爱与边界中,找到属于自己的生命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