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土主与湖北福主:老赵闲聊从民俗视野考察何以川主3

发布时间:2025-08-02 15:28  浏览量:6

六、贵州 湖耳土主

杨再思(869—957)为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太公”。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墓称“英惠侯墓”。殁后,湘、桂、川、黔边境人民敬畏,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

杨政滔(?——980年) 字怀玉,再思次子。五代时诚州刺史(今湖南省靖州县)初居罗蒙(今湖南省通道县),北宋开宝八年(975年)以平蛮功授授武功大夫,正二品资政大夫,授湖耳(今锦屏县湖耳乡)、青草、古州、柳州等处都总管防御使,龙虎卫大将军,都元帅,军民宣抚使等职。北宋太平兴国四年(980年) 卒。民间立祠祭祀,诏赐“湖耳青草助顺大王”,后世又尊为“湖耳土主”

如《酉阳州志》同治三年刻本卷的俗祀二十二 土主庙载:“土主庙:案,邑梅杨氏家谱,祠堂祭约云,土主庙,祭湖耳青草公。春祭用少牢,秋祭用大牢。其费公捐输办。考湖耳,地名,在贵州黎平府。杨氏谱载,唐城州刺史杨再思生十子,其次正滔,居罗蒙由湖耳。子孙相继,开辟土宇,为铜仁省溪司大小两江乌罗以及蜀之平茶邑梅溶溪各司之祖。又云,杨正滔,字怀玉,于开宝八年分住湖耳,以功授武功大夫,湖耳等处防御使。又云,七正岩居黎平府湖耳司,是湖耳,即正滔。以其初启邑平等地,故尸而祝之,谓之土主。”

(附)遵义李梓回龙寺,正殿内一楼从右到左的木刻神佛排列依次为:灵官、药王、女娲、太阳神、太阴神、文昌帝君、文文魁、武魁、送子娘娘、金霄圣母、碧霄圣母、送子观音、救苦观音、东皇太乙、川主、黄毛童子、七姓将军、黑神、掌刀将、土地、财神赵公明、牛王、雷主、山王、神农氏等26尊。二楼供奉“桃园三义”:中为刘备,左张飞,右关羽。三楼中间供玉皇大帝,左为地母,右为王母。

马蹄乡扶持庙供奉神像为:观音、两战将、药王、川主、土主、战将、牛王等。新蒲镇九龙乡屏风寺,供奉神像从右到左依次为:玉皇殿:灵官、马元帅;大佛殿:关帝、地母、四战将;观音殿:南海观音、送子观音、药王观音、救苦观音、黑神、川主;山王庙:猪神、牛王等。

黔东梵净山先后建有寺庙近百座,明清以来尤以五大皇庵和48座脚庵最为著名。其中除佛教寺庙外,还建有大兴阁、白神庙、太洞庙、文昌阁、火神庙、关帝庙、万寿宫、行司庙、太阳庙、三府庙、黑神庙、水府庙、龙王庙、玉皇庙、石方庙、水塘庙、土王庙等。

云南保山 土地纸马

七、湖北麻城 帝主 福主 土主

据介绍,麻城的帝主神(麻城又称福主、土主),形成了长期的风俗基础,新时期以来,再次成为民间聚焦重视的地方保护神。目前所见最早资料为成书于明天顺五年(1461)的《天下一统志》。其卷61《黄州府》载:

张相公庙,在麻城县治东(西)。宋时县人张行七,毁沿江诸庙。系狱。适有火灾,释行七捍之,立止。至城西北五脑山,人马具化。邑人为建庙。

张相公即现在麻城人所称的帝主。成书于嘉靖元年(1522)的《湖广图 经志书》“张七相公庙”条,基本照《天下一统志》抄录。到嘉靖中期,“侯之为神也,相传以灭火灾肇 迹。厥后持赤戟,拥精兵,却僭 乱,有护国佑民之功。故受封紫微侯。邦人即于五脑 山立祠祀之。无问智愚,凡遇干旱、瘟疫、水火、盗贼之变,必以告于神。其阐灵昭 应,不可殚述。诚万民之倚庇,一方之主宰也,故人称为福主神云”。

清康熙初修《麻城县志》记载:”神土主,世传宋西蜀人。张姓,行七,称张七相 公。宋封紫微侯,明封助国顺天王。初,游历麻 城,见沿江多淫祠,毁之。系狱。邑有火灾,释而捍之。跨乌骓,执朱梃,指火火灭。遂至县西北五脑山,人马具化 去。后人建祠祀焉。

万历元年在乡绅梅国桢的资助下建起墙垣。梅国桢在《募修五脑山墙垣序》中说到:”土主,邑福神……民有水火、疾病、盗贼之警,辄呼神求福,神辄随所呼应之。或邑人寓他郡邑,即他郡邑人有水火、盗贼、疾病之警,亦辄呼求神,神亦辄 应。由是天下之人,皆知邑有土主神最灵也“。

据民国《麻城县志》记载,供奉祭祀帝主神或福主神的神庙有:白杲福主庙:土人呼为帝主宫,阖镇以为办公集会之所。木子店杨梅村龟形福主庙:咸丰元年重修。墩阳区 土主庙;义合区福主庙;庙址前接壤光山地界福主庙等等。

湖南滩头 二郎神纸马

八、江西福主

江西“江西福主”主要指许逊许真君,民间多称闾山法主、闾山九朗、普天福主、许天师、仙骨真君。宋代上尊号至道玄应神功妙济真君,台湾省与江西地区亦尊称感天大帝,道经称净明普化天尊。

另外,在江西民间,也有对谷神称“福主”的习俗,也称福主公公。因地域不同,有“冯侯福主”与“红联福主”之分。

所以,江西地区的福主,也含有庇佑一方,多元地方神,一地一神等重要特征。

至于福主这个称呼,在含土地含义的地方神中并不少见,土地神最经常被称为福德正神。安徽东至县福主庙供奉的是明代官员陈杲仁,他被追封为“福主余公”。湖南安仁福主庙供奉的是炎帝神农雨师赤松子的弟子“黄石公”,以及石公、禾市敖公等,这些福主形象与当地民间传说紧密相连。建瓯朝天门:福主庙供奉的是唐代东平王张巡元帅,他因在“安史之乱”中誓死守卫睢阳而闻名,被当地百姓尊为福主,祈求他的庇佑。而张巡在各地被最多称呼的身份是城隍神。由此可见,既然土主就是福主、福主也类于城隍,城隍土地在宋代已经合一,所以所谓的土主、福主,其实就是含土地概念的民间地方神。

九、客家乡村 福主公王

据介绍,福主公王是客家地区最普遍也最受乡民欢迎的本土神明,公王信仰千百年来对客家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从出行、畜牧、禾稼、婚姻、生育、安名及至疾病、功名、财帛等都是村民向福主祈愿庇佑的范畴。这些被供奉的本土神祗,村民一般称伯公、社公、公王或福主。

比如在武平县永平镇的孔厦村、杭背、岗背、田背村;平川镇的城南村;十方的高梧村;武东镇的川坊、袁田、四维村;中堡镇的乌石、朱坊、中堡、大坪、林坊、互助、大绩、新化、田坑、章丰、梧地、上济、芳洋、新湖村等;上杭县的彩坑、寨背、三田、湖洋村等,各个村落的公王大部分在村口或水口供奉社公、福主(公王),形制更小的如田头伯公、杨大伯公,只是供奉一个石头或一头树或是一小块地。

有的供奉“上中区福主公王”,也就是该公王管辖现中堡镇上半片(民国时称为上中区大约10多个村)区域。平川镇兴南村的公王庙中“五谷大帝公王”的庙期安排中,分别有社坛公公;五谷大帝;仙师公王;卦角公王;白马公王之分。

伯公,一般指土地,社公,则为里社神,既然福主就是土主,而福主在此也称伯公,社公,则更清晰地表明,土主、福主、土地、社公,城隍的神格基本一致。

《道子墨宝》图册《搜山图》卷局部

在花钱中,有两品榜题为“福神”的花钱,带榜题的正面,一个是真武,一个是本命星官,而背面则都是二郎神。所以到底谁是福神呢?福神是广义泛指,还是具体所指呢?我们以后再专题阐述。

福神背二郎花钱 胡坚藏品

真武花钱 老赵旧藏

十、潮汕老爷

潮汕农村地区仍保留着一个社祭节日称为“社日”。人们俗称社日为“营老爷”, 以社日主要活动的名称指代社祭节日本身。“营”字在潮汕方言中有“游行、周游”之意。“老爷”是方言名词,也是旧俗对神灵之称。如《金石萃编·金大安砖刻》载:“大安二年四月三十日未时,老爷感化赵门白氏,舍地建庙”。 此“老爷”乃神灵称谓。“营老爷”即民众抬着神灵使其围绕着社区巡游。

潮汕地区的社日祭神与土神密切有关。《说文解字》云:“社,地主也。”古人称土神为“社”。民间称其为“土地公”,在潮汕社会最基层的里社,则称其为“伯公”。

在城镇,街巷各有所祭祀的“伯公”,各坊有共祀的神明,城镇上又有共祀的“大老爷”; 在乡村,各村有各村所祭祀的“伯公”,各乡有各乡所祭祀的“老爷”。相邻的几个村子由于经济政治上关系密切,或同属一个乡镇,就有数村共祭的“大老爷”。

这些多元的神明,既有城隍、妈祖和关公;也有佛道诸神如玄天上帝、吕祖;更多的是民间英雄人物,如珍珠娘娘、双忠圣王等。《潮汕大文化》介绍,“潮汕有众多的神明,数不胜数,其中最受人尊敬、奉 祀最多的是历代的忠臣和民间济弱扶危的义士, 如关圣帝 (关云长)、双忠公 (张巡、许远)、文国公文天祥、韩文公韩愈、天后圣母 (妈祖、林默娘) 以及地方守护神三山国王”。

综述:

1、潮汕地区的老爷,第一,多元,神灵来源众多,既有普世的守护神,也有为地方牺牲的英雄人物,还有带帝王要素的三山国王,也有守护地方的城隍要素。与土主、川主框架一致。

2、潮汕地区老爷与社祭,土地神之间有核心的关联与渊源

3、老爷是中国古代民间非常普及的对地方神灵的俗称,江南地区频频可见,比如无锡的大老爷出会,就是祭祀的城隍张巡。

4、潮汕地区形成的各区各村都有各自神灵,然后之上还有一个共同的大神灵主导,大的地方神称为大老爷。这种布局与格局,其实也就是我们观察川主、土主的重要窗口,比如在云南大理地区,就完全匹配对应。由此我们也许可以合理推测,巴蜀地区的每个小区的土主或许就是各地土神老爷,而川主就是总摄巴蜀的大老爷。

在宋元花钱中,作为神灵出巡的主题也能时常发现,比如下图所示的难得的真武大神的出巡图:

图37 直径55毫米(周玺供图)

在二郎神主题中,出巡主题也是频频出现:

二郎出相(祠)铭文铜镜 李宇涛藏品

二郎出巡花钱 心心藏品

二郎神出巡花钱 老赵旧藏

二郎出巡花钱 刘源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