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这场会议召开,崔永辉出席并讲话,张国旺主持

发布时间:2025-07-24 02:04  浏览量:5

7月22日, 厦门市政协召开十四届二十四次常委会会议,围绕“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开展协商议政。市委书记崔永辉到会听取意见建议并讲话,市政协主席张国旺主持会议。

会上,市政协副主席吴金喜代表市政协调研组发言,10位政协委员从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畅通科技与产业融合渠道、培育壮大创新联合体等方面积极建言献策。

崔永辉表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以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 围绕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我们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理论内涵和实践要求,清醒认识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厦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切实强化问题导向,突出科学精准施策,奋力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上闯出新路。

崔永辉说

要把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立完善的企业梯度培育体系,鼓励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进一步向企业集聚。

要结合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深化科技管理体制和科技创新组织方式改革,进一步完善支持全面创新的体制机制,努力在科技政策上实现更大突破。

要集中力量、靶向发力,聚焦“4+4+6”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把资源集中投放到优势领域。

要突出精准服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高效解决发展难题,努力打造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

希望市政协和各级政协委员继续发挥优势,围绕厦门市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在细、小、精上下功夫,深入调研协商,积极建言资政,为厦门努力率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贡献智慧和力量。

张国旺表示

广大政协委员和政协各参加单位 要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重要论述,牢记嘱托、坚定信心,把握机遇、开拓创新,打好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的“组合拳”。

要紧扣市委部署,充分发挥政协优势,围绕优化高质量科技供给、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培育创新联合体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建言。

要坚定不移抓创新、促转型,在推进科技和产业融合创新上积极进取,为厦门因地制宜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汇聚各界合力,共促融合发展。

市领导庄荣良、吴新奎、黄国彬、黄晓舟、黄世忠、王焱、黄奋强、林重阳等出席会议。

发言摘登

构建全过程创新链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市政协课题组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厦门需紧跟时代步伐,加快构建全过程创新链,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然而,当前仍然存在基础研究对产业发展的支撑力不足、科研与产业融合不够紧密、成果转化体系化服务能力较弱、社会资本投入新经济资金较少等薄弱环节,为此建议:

一是提升高校院所服务产业发展能力。推动高校院所开展“目标引导的科学研究”,以厦门现代化产业体系关键核心技术需求为导向组织科技攻关,调整学科设置。推动市属高校院所科研以产业需求为第一目标,财政拨款与服务产业和成果转化绩效直接挂钩。

二是深化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鼓励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投资基金、专业孵化器,培育科技企业,发展未来产业。推进科研院所管理创新,探索“事业单位+新型研发机构”新模式。围绕厦门现代产业体系细分领域,引导科技领军企业瞄准国内外一流科研团队,组建高水平创新联合体,或者联合本地高校院所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

三是激励高校院所人才面向产业面向市场。改革高校院所人才评价机制,大幅提高科研成果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指标权重,引导高校院所科研团队面向产业、面向市场,积极开展产业和市场导向的研究,服务厦门经济社会发展。依托高校院所、重大创新平台、大型科研基础设施等多层次创新平台,大力发展“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投资人”新型研发形态。依托重大科技项目、重大科技工程,培养选拔、引进创新人才和团队。

四是聚焦体系化服务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健全科技成果评估机制和转化转移技术体系,探索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社会环境。构建“新型研发机构+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孵化培育体系,培育打造标杆孵化器,促进跨区域孵化资源协同合作。做优“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场景应用——产业落地”全链条成果转化服务。提升“鹭创通”科技创新创业综合服务平台,加快苏颂未来产业概念验证中心建设,完善科技创新资源共建共享共用机制。

五是加强财政科技投入的引导带动。完善“财政+金融”科技创新支持体系,优化技术创新基金,打造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基金群。鼓励银行将企业科技创新“技术流”纳入商业银行评价体系,引导和带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构建多层次基金生态,依托国有资本设立“一链一基金”,形成对接厦门“4+4+6”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专项基金集群。以“市级天使母基金+区级产业基金+国企直投”模式,有效扩大厦门科创风投基金群规模。对接境外财富基金,构建“本土+境外”投资网络。

加快科学城建设

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高地

涂锦波

市政协委员,代表科技和科协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加快科学城建设,打造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融合高地,是厦门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厦门科学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仍面临高端创新资源不足、成果转化有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等挑战。

为此建议:一是依托在厦高校院所优势学科,积极争创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支持高校“双一流”建设,培育壮大区域战略科技力量;创新人才引进培育机制,优化顶尖人才生态环境,增强对全球高端创新资源的吸引力。二是打造一站式成果转化综合平台,提供优质专业的全链条服务;做强“新型研发机构+标杆孵化器+未来产业园+创新飞地”孵化培育体系;打造“科学城研发孵化——全市域转化加速”的产业发展联动区,提升科学城对全市产业的带动作用。三是支持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创新联合体,推动企业主导的产学研融通创新;优化“研补+加计扣除”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激励国企推进研发准备金制度,积极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加快创新生态建设

促进科技型企业高质量发展

程明

市政协常委,代表民革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科技型企业是新质生产力的关键主体。针对厦门市企业存在的创新生态碎片化、创新人才引进难、融资体系不完善、成果转化支撑不足、文化活力欠缺等问题,建议:一是生态赋能,打造雨林式创新支持体系,建设硬科技共享中试平台,推动产学研创新联盟发展,促进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资源;创新“耐心资本”供给模式,建立多元配套与风险补偿机制,通过数字化平台动态耦合,形成自循环创新生态。二是人才赋能,鼓励人才进入中小微企业,推行“周末工程师”,链接各地专家资源;依托高校建“高校+企业+园区”人才协同平台。三是资本赋能,用好专项债,协助银行建“大模型+风控”体系;设政府、企业、资本三方“创新保险池”,聚焦硬科技打造科技保险与风险贴息机制。四是技术赋能,推行“企业出题、政府立题、协同破题”机制,建资源共享平台和成果推广平台;加快《厦门人工智能促进条例》立法,提供法律合规培训和知识产权纠纷快处机制。五是文化赋能,营造包容开放的创新文化生态,设立“共识创新突破奖”“产业突围奖”;围绕高校建设创新社区,鼓励跨群体组队以赛代练。

完善成果转化链条与机制

引领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

陈木金

市政协委员,代表致公党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目前厦门市在成果转化链条与机制建设方面,仍存在创新人才考核目标与转化生态有待优化、关键节点机构建设与转化链条有待完善、综合支撑与转化力度广度有待加强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优化引导机制,加快建立以创新转化价值为导向的科技人才分类评价体系,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加速创新成果、工程实践和创业经验在企业和高校院所间的流动。完善高校转化创业成果与职称成果互认机制,支持科研人员创新创业。二是强化关键节点,尽快落地概念验证与小试中试平台补贴申报、验收与管理的全流程细则。建立研发容错机制,为创新型企业提供研发中断保险、创新尽职免责等保障。充分发挥众创空间等创业载体作用,为创业公司提供多元化服务。三是细化政策支撑,强化对各类公共服务平台的多维度支持,建立健全服务标准和专业网站。鼓励具备从设计、研发到制造全生命周期经验的企业牵头建设成果转化双创公共服务平台。将平台对外咨询等业务纳入评优和业绩评审,加强宣传推广,助力平台拓展商机。

加大场景驱动力度

实现科技产业良性互动

陈可芳

市政协委员,代表台盟厦门市委员会发言

场景驱动作为科技与产业深度融合的关键模式,正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应用场景以真实环境验证技术可行性,推动市场需求牵引技术、技术突破带动产业发展。厦门市虽已发布系列场景机会清单,但规模与成效仍有待提升。一是规划不够系统,尚未出台市级场景专项文件,缺乏牵头部门与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特色不够鲜明,场景清单多聚焦单一技术方向,未全面激活港口、海洋、金砖、对台等优势领域。三是生态不够完善,创新主体单一,“资源大户”场景释放不足。

对此建议:一是强化顶层设计,制定加快场景建设行动方案,建立“征集—调研—打磨—发布”常态化工作机制;二是打造示范场景,在厦门港试点“5G+北斗+AI”智能化升级,拓展智慧海洋牧场、海上风电运维等特色场景,探索“光伏+储能+制氢”融合应用;三是完善创新生态,政府、企业、科研院所等多元主体协同,开展“轻量化场景赋能”,降低中小企业参与门槛,动态更新场景需求清单,推动科技产业良性互动。

提升高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实力

打造“厦门服务”品牌

杨军

市政协委员,代表农工党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当前,厦门市生产性服务业已具规模,但高科技生产性服务业实力总体偏弱;发展不平衡,在研发设计、技术服务等方面较薄弱;在联合实验室、第三方中试平台、场景设计、科研和生产设备租赁、临床试验等新领域存在短板,对需要较大前期投入的项目融资扶持不足。

建议:一是聚焦重点环节,分领域推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和科技金融、数字金融,创建国家检验检测服务业集聚区、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拓展联合实验室,建设现代物流与高端商务中心。二是加大资金投入,补齐短板,吸引社会资本,重点支持数智赋能、场景设计、大数据运用与交易等领域。三是建立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标准体系和更完善的分工体系,支持引导制造业分离和外包服务;发展面向全生命周期的新兴服务,构建服务网络与交流平台。四是打造“厦门服务”品牌。构建与国际接轨的服务业开放体系;支持供应链龙头企业打造国际品牌;组建商协会,促进资源共享;以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推动专业服务与制造业协同出海。

健全高效知识产权服务体系

充分释放科技创新支撑作用

吴丽冰

省政协常委,代表民进厦门市委员会发言

科技成果形成知识产权并推进产业化的效率已成为衡量区域创新能力的核心指标。然而,厦门市科技创新对产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得到充分释放,存在技术交易规模小、专利布局动机错位、产学研市场应用率低等问题,高效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尚未健全。

为此建议:一是创新制度牵引,提升专利布局质量。建立“研发补贴分段拨付”制度,将部分资金与专利布局质量和转化潜力挂钩,在嘉庚、翔安创新实验室试点“专利组合包”机制。二是优化资金管理,赋能优质专利培育。提高高价值专利培育资金比例,开展市级知识产权优质企业资质认定,通过“专精特新专利池建设专项”支持优势产业关键节点和共性技术需求。三是强化技术评估,打通应用转化链条。建立“重点科研项目知识产权顾问”制度,对超千万元项目提供全流程服务,包括技术拆解、专利布局和产业化风险评估。四是构建人才生态,面向重点企业开设“专利总监研修班”,针对中小企业研发兼职人员定制线上微课;探索多级知识产权人才认证体系,打造行业维权标杆案例。

创新科技企业投融资模式

完善生态支持服务体系

陈希梅

市政协委员,代表民盟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针对厦门市科技产业投融资方面存在的问题,建议以资金链融通拉动产业创新力,构建科技产业生态化投融资体系。一是构建生态化投融资平台。细分科技行业试点立项,以轻量化改造、工业互联网思维整合资源,以“数字空间集聚”激发数据价值与创新决策应用,深化融创协同。参考浙江“产业大脑”模式,丰富投融资场景驱动,构建集产链创融服于一体的生态化投融资服务平台。二是创新多元化投融资模式。既要着眼科技初创,探索小额互助性短期融资模式,支持未达投融资门槛的科技企业,又要立足基础研究,以项目贷款、银团贷款、伞型基金等,支撑创新硬件完善与技术突破,提供全方位特色金融服务,带动人才稳定“留厦来”。三是完善生态支持服务体系。借鉴先进做法,完善评价指标体系,打通信息堵点;借鉴工程监理及市场化发债等模式,创新科技技术监理制,破除技术难点;整合服务型资源,修订《科技企业孵化器认定管理办法》等,化解服务卡点,促进投融资提质增效。

以创新联合体为引擎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能

杨帆

市政协委员,代表民建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近年来,厦门积极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以激发民营企业创新动能。通过产学研协同,攻克关键技术,民营企业创新主体培育和产学研融合取得初步成效。截至2024年,全市民营企业牵头组建市级创新联合体9个,承担重大科技计划项目8项,获财政资助约7000万元,认定新型研发机构64家,获资助约1亿元。然而当前,厦门市在创新联合体建设中仍面临政策支持精准度不高、产学研合作平台薄弱、科技金融支撑不足及高端人才引进留用难等问题。为此,建议:一是借鉴苏州、北京等地经验,探索多元化创新联合体建设模式,推动创新要素集聚和链式发展;二是完善创新联合体运行机制,强化分工协作和知识产权保护,保障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三是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优化政策奖补和成果转化流程,搭建高效对接平台;四是创新科技金融,拓展融资渠道,设立风险补偿基金,提升民营企业融资能力;五是实施更具竞争力的人才政策,强化智力支撑,鼓励校企开展“双向挂职”和“订单式”人才培养,提升民营企业创新实力。

聚焦深海资源开发

推进深海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

李宗泽

市政协委员,代表九三学社界别活动小组发言

当前,厦门市在深海领域存在短板,如缺乏系统性规划,产业方向不明;科研与公共服务平台缺失,难以支撑共性技术验证;深海高端装备研制能力薄弱,本地配套不足;深海高端人才紧缺,制约前沿技术突破。

为此,建议:一是加快战略部署,制定深海科技与产业融合发展路线图。围绕“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三大环节,聚焦水下机器人、深海通信导航、深海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打通科技创新与新质生产力转化链条。二是整合资源,打造深海科技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深海科考基地和中试服务平台,打造深海材料、装备、生物等特色创新平台,提升研发孵化能力,加快向“深蓝空间”拓展。三是延伸链条,培育深海产业新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在“AI+海洋药物研发”、深海基因资源开发、智能化养殖平台、深海智能感知装备等领域培育新优势。四是开放合作,招引深海科技人才。对接国家深海中心、中国科学院深海所、哈尔滨工程大学及俄罗斯科学院、莫斯科罗蒙诺索夫国立大学等国内外先进机构,引进先进技术与高端人才,提升深海领域核心竞争力。

以产学研深度融合为抓手

推动生物医药科技成果转化

市政协委员,代表海沧区政协发言

近年来,厦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已形成了多维度创新生态,但仍存在创新服务支撑体系、高端创新资源和中小企业融资渠道不足,发展同质化等问题。

为此建议:一是统筹和优化全市生物医药产业布局,形成“一核多极”差异化布局,错位协同发展,引导药品、医疗器械产业资源要素向核心区聚集。二是强化平台赋能,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应用基础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项目给予专项支持,加大药械领域CXO(研发、生产及销售环节的外包服务)类项目推动力度,集中策划和建设一批创新服务生态项目。三是深化校地合作,强化市、区联动,统筹本地高校、科研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等资源,建立“季度会商”制度,进一步支持校企联合攻关技术难题,补强高端创新资源短板。四是加快推动金融机构业务创新,建立国资创投尽职免责、容错容亏机制,以及创业投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常态化开展风投赋能生物医药产业项目路演活动,拓宽产融对接渠道,助力产业加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