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抗辽英雄祖先杨再思“二品夫人蒙氏”杨六郎的烈祖父母 宋朝忠
发布时间:2025-06-22 18:09 浏览量:1
杨家将是蒙家人的亲老表
北宋抗辽英雄杨家将彪炳史册,家喻户晓。据《杨再思氏族通志》记载,唐朝末期,杨再思跟随父亲管治湘西十五峒,之后担任诚州刺史(五溪长史)。杨再思的二品夫人蒙氏,其父亲蒙正言在朝廷当官;二品夫人蒙氏生杨政约、政款、杨政约镇守辰州、生通麟、通麟生光远、光远生弘信、弘信生杨业,杨业生延昭。杨业迁往山西,辅助北汉刘崇,屡立战功。北汉灭亡后,杨业归顺大宋朝廷,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兼代州知州,在雁门关奇袭辽军,声威大震。杨家将竭尽全力抗辽,精忠报国,感天动地。杨业和杨延昭是杨再思和二品蒙夫人的世孙,所以说,彪炳史册的杨家将是蒙家人的亲老表。
北宋抗辽英雄杨家将祖源
杨临牒-杨居本-杨再思-杨政约-杨通麟-杨光远-杨弘信-杨业-杨延昭(长子绰号六郎)。
杨业(?-986年),原名重贵,麟州新秦(今陕西神木市)人,被北汉世祖刘崇赐名为刘继业,后汉麟州刺史杨弘信之子,中国北宋名将。别名杨继业、刘继业、杨无敌(绰号)!
杨业共有七个儿子,这一记载主要源于《宋史》及民间传说:杨延昭、杨延玉、杨延浦、杨延训、杨延瑰、杨延贵、杨延彬。杨延昭(杨六郎)是长子,但因民间传说中其排行第六或辽人称其为“南六斗星”,故有“六郎”之称。杨延玉随父战死沙场,其余五子在史书中记载较少。
民间传说的差异
评书和戏曲中常将七兄弟称为“七郎八虎”,其中加入义子杨延顺(原名王平),形成“七郎八虎”或“中八郎”的组合。民间故事中,杨延昭被称为“六郎”,但历史记载中他实际为长子。
综上,历史记载明确七个儿子,而民间传说因艺术加工导致排行差异!
北宋抗辽英雄祖先唐末诚州刺史杨再思‘二品夫人蒙氏’
北宋抗辽英雄先祖杨再思
杨再思,侗族,湖南靖州人,唐咸通元年(860)六月初六日,卒于五代后周显德元年(954)十月二十六日,享年94岁。杨再思是唐末五代靖州飞山蛮之王,人称“飞山公”。唐末,王室衰徵,天下纷争,藩镇割剧,时叙州(今会同、城步、绥宁、洪江等地)南部一带侗水苗瑶各部在潘金盛领导下,逐渐兴旺繁盛,形成一个以飞山(距靖州县城5公里)为中心的飞山蛮集团。本为汉族,亦被湘西侗族、土家族杨氏尊为开族先祖。
后梁时期,马殷占据湖南,称盐王,即楚。潘金盛领飞山蛮和五开(今贵州省黎平县)一带,杨再思据叙州的潭阳、郎溪一带,互为声援,以拒马楚。梁开平五年(911年)马殷遣吕师周经飞袭斩金盛。败势已定,杨率领“飞山蛮"残部,降附于楚,被封为诚州刺史,不仅挽救了处于灭亡边缘的“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合法地位。为以后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
杨再思励精图治,统一十峒,以其族姓散掌州峒。并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胜(晟)、秀(进)"七字为等级建立封建领土分封制度,从此“飞山蛮”进入兴盛时期。
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其治下诚州兵民屯集,商贾出入,社会安定,马楚政权被赵宋灭亡后,杨之七子政岩归降宋,并将"飞山蛮"的势力范围逐渐扩展到今湘西南,黔东南,桂西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黔阳、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的锦屏、黎平、天柱、从江、榕江、玉屏、剑河、岑巩、镇远、三穗、石阡及广西三江、龙胜、融水等县。杨再思率领治下各州的部族归顺宋廷,因治国安邦功勋卓著,被宋王朝先后追封为威远侯(“威远侯”碑现收藏于会同)、芙济侯、广惠存侯和芙党侯。
杨再思殁后,湘、桂、黔三省边境人民敬畏,奉为神灵,或尊为祖先,普建飞山庙祀之。每年农历六月初六(杨的生辰)和十月二十六日(杨的忌辰)当地群众常去飞山庙祭奠!
唐末诚州刺史‘飞山公’杨再思,北宋抗辽英雄祖先
杨再思葬于贵州省黎平县长岭岗,是唐未、五代“飞山蛮”酋长,号十峒首领,人称“飞山公”。唐朝未年,藩镇割据,王室衰微,天下纷争。时叙州(治所在今洪江市黔城)南部一带诸峒各部族屈服潘金盛、杨再思的领导下逐渐形成一个以靖州飞山为中心的不受官府约束——“飞山蛮”。唐乾宁三年(公元896年),马殷占据湖南,僭称楚王,派兵接管诚州。后梁开平三年(公元909年),辰州(今沅陵)蛮酋宋邺、叙州蛮酋潘金盛,互为声援,宋率部攻打湘潭,潘率部攻打武冈。后梁乾化元年(公元911年)马殷遣昭州(今广西平乐县)刺史吕师周带领衡山之兵五千讨之。吕师周引兵从城步径间道至飞山,攀藤石而上,分军布栅,至峒前斩潘之部将杨永磊,擒潘金盛至武冈杀害,杀害潘之部卒3000人,尽毁其营寨。
迫于败势已定,承蒙马殷意在收服残部,杨再思便收拢“飞山蛮”余部,降附于楚,受封为诚州刺史。挽救了“飞山蛮”,而且使其取得官府认可合法地位,为其发展奠定了坚实的舆论基础。杨再思降楚后,设立古州(今贵州榕江县)、龙里、潭溪、洪州、八角、湖耳、中林、亮寨欧阳、新化(以上均为贵州省黎平县属)等十峒,号十峒首领,以其当地豪族姓散掌州峒。其子十二(含其弟二子),受土分镇滇、黔;长子政隆,授知州,与子通蕴住守武冈;次子政滔,授知郡,住守罗蒙(今通道县);三子政修,授刺史,住守真良(今绥宁);四子政约,授知州,住守辰州府(今沅陵);五子政炎,无官,住守罗岩(今通道县东北境,旧称罗岩洞);六子政绾,授知州,住守东山(今绥县西北境);七子政岩,授国公,住守湖耳(今黎平县属)并镇渠江(今靖州县);八子政嵩,授都司,住守黄疆(今黎平县西南);九子政权,授太尉,住守潭溪(今黎平县东部);十子政钦,授都统,住守乐土(今黎平县西南部);十一子政荣,授安抚,驻守澧州(今湖南澧县);十二子政衡,授都使,住守西番。同时杨氏还以字派“再、政(正)、通、光、昌、胜(晟)、秀(进)”七字为等级建立严格的领土制度。五代之乱,天下多遭涂炭,独诚州社会平定,各方势力均衡不造声势,此皆领土制度之功也。
马楚政权灭亡后,杨氏子孙相继弘扬祖业,据《宋史·蛮夷二·诚徽州》载:“诚徽州,唐溪峒州,宋初杨氏居之,号十峒首领,以其豪族姓散掌州峒。”太平兴国四年(公元979年)首领杨蕴始内附。五年,杨通宝始入贡,命为诚州刺史。淳化二年(公元991年)其刺史杨政岩复来贡,是岁政岩卒,以其子通盈继知州事。自此,“飞山蛮”的统治范围逐渐扩展到湘西南、黔东南、桂东北广大地区(包括湖南靖州、会同、通道、洪江、怀化、溆浦、麻阳、芷江、新晃、新化、新宁、武冈、城步、绥宁、贵州锦屏、黎平、天柱、剑河、岑巩、镇远、三穗、从江、榕江、玉屏、广西三江、龙胜、融水等县)。
杨再思由于能征善战,治国安邦,保境守土。宋开宝中(公元968-976年)被追封为英惠侯;绍兴三十年(公元1161年)封为威远侯;淳熙十五年(公元1188年)改封英济侯;嘉定十一年(公元1219年)封广惠侯;淳祐九年(公元1249年)封创远英惠侯。
历代以来,散居在湘、桂、黔、川、鄂及东南亚各国的杨氏后裔,广思其德,祀为神灵,尊为祖先,先后建飞山庙或飞山宫。其中最早兴建的靖州飞山庙,宋元丰年间(公元1078~1083年)始建于飞山绝顶之上。绍兴二十五年(公元1156年)置于绝顶下方广寺之左侧,后迁建于靖州县城西一里许原作新书院左侧至今,系纪念杨再思的总庙。每年生辰六月初六和忌日十月二十六日各地杨姓群众均要举行大型庙会活动。。
杨再思是湘黔一带的杨姓祖先
杨再思,伯侨五十二世孙,祖父临牒,父居本
配氏五人
原配韩氏,封一品夫人,墓葬三穗县八弓镇响洞村长坡脚,旧又名赏洞,生子三,政隆、政滔、政修
继配蒙氏,封二品夫人,墓葬会同高椅,生二子,政约、政款
续配马氏,封端庄夫人,墓葬五开(今黎平)凤形。生三子,政绾、政岩、政嵩
再配潘氏,封端正夫人,墓葬溆浦中田,生一子政权
又配郑氏,封随阵夫人,墓葬思公左边,生一子,政钦(后名俭)
五代殁宋又兴 再思卒后受皇恩
杨再思的一生,都是在唐末五代十国的乱世之中度过,历经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于北宋开宝八年(975)乙亥岁仙逝(869~975),享年94岁,北宋继嗣入贡,纳土归宋,太宗闻知再思治州有方,业绩辉煌,可竖楷模,追赠为诚州刺史,封谥英惠侯。后又受宋、元两朝帝王累封。
1、淳化二年(991)宋太宗追赠诚州刺史,封谥英惠侯。
2、建炎时(1127~1130)间,阴护高宗渡江,以阴助国,诏赐谥阴助侯
3、绍兴三十年(1160)宋高宗又诏赐谥威遠侯
4、淳熙十五年(1188)宋孝宗诏赐谥英济侯
5、嘉定十年(1217)宋宁宗诏赐谥广惠侯
6、淳祐二年(1242)宋理宗诏赐谥显灵侯
7、淳祐九年(1249)宋理宗诏赐谥创远英惠侯
8、大元三年(1273)元世祖诏赐谥宣明顺助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