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能造出蒸汽机吗?
发布时间:2025-06-18 09:45 浏览量:72
当下有不少人认为并肯定蒸汽机是大明人设计并制造出来的,而且郑和宝船都用上了。
明朝能造出蒸汽机吗?
这是有可能的,自然也有不可能的。
这里有个重要因素的影响,那就是环境土壤的影响,也是我们常说的“水到渠成”。
学过历史或中国哲学的人大都知道王夫子吧。
王夫子像
王夫子(1619~1692年)是晚明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据说他7岁就读完了〝十三经〞,青少年时期就有渊博的学识和研究古代文化的浓厚兴趣。王夫子在一生中撰写了100多种约800万字的学术著作和杂文。其中包括哲学、史学、政治、经济、文学等方面。
王夫之的学术成果被认为是个巨大的文化宝库,深入发掘和研究对弘扬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建设现代新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王夫之有一个很重要的的理念,就是对〝理气之辩〞推动了唯物论哲学的发展。
王夫之以气为唯一的实体,论述理为气运动变化的规律,理依存于气,这是他对理气关系的基本观点。王夫之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气本论思想。
王夫之认为“气虽有聚散,有形无形之中转化,而其本体是不增不减的”,他为了论证气是不灭的,他不仅引用了经验的事例,还利用当时的科技成果。王夫子的论证具有科学实证的性质。这要就比张载大大前进了。
王夫子举例说,一堆柴草烧完了,变成火焰、烟和灰,只是形态变了,总量并未减少;又比如一壶水如果盖的很严密,不透气,加热也不会减少,盖的不严就会变成气跑光,这种消失也只是形态和地理的变更,并不是消灭了。
王夫之还以炼丹和制墨过程的现象为例,指出炼丹时水银被烧热,就会变成蒸汽散入空中。如果上面覆盖,就能回收到红色粉末(氧化汞),在露天,松枝燃烧剩下灰烬,若在上面加覆盖物,就能回收黑烟,可用来制墨。
这些证明虽粗浅而不够科学,却是蕴含着科学实证方法的萌芽,具有由朴素唯物论向机械论转化的趋向。
换言之,所有这些都潜藏一个后来被证明的〝定律〞,那就是〝物质不灭(或守恒)定律。
但是,由于历史的局限,王夫之为当时的科学水平和思维水平所限,他不可能提出科学的物质概念,他只能以气这种源初物作为万物本源,然而这种理念自身存在不可克服的矛盾。
既然以气为实成之物,就必须论证它的实成性。唯其如此,才能和精神本体的无、道、理、心等相区别,而论证了实质性,又难于与有形之物相区别,难于获得永恒性和无限性。为此还要极力推高气的抽象性程度,把气说成“无色、无质、无相、无数”,“清虚一大”的“无中之有,虚中之实”,这又偏向另一端,难与精神性本体划清界限。
元气论就是在这种顾此失彼的矛盾中存在和运动,充满了意会性和模糊性。
面对元气理论存在内在矛盾和缺点,王夫子还不具备抛弃元气论,另创新说的条件。
不过,王夫之解决理论问题的思路及理论上的创新精神都是对古代哲学的突破,是向科学物质观迈进的重要一步。
另外,补充点知识
物质不灭定律,也称为质量守恒定律,最早由俄国科学家罗蒙诺索夫在1756年提出,并通过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的实验得到了广泛认可。能量守恒定律的思想最初是由德国物理学家J.迈尔在实验的基础上于1842年提出来的。在此之后,英国物理学家J.焦耳做了大量实验,用各种不同方法求热功当量,发现所得的结果都是一致的,即热和功之间有一定的转换关系,进一步验证和发展了能量守恒定律。后来,德国物理学家赫尔曼·亥姆霍兹也对能量守恒定律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